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 第 122 章 医学与生命6

第 122 章 医学与生命6

【太医署相当于华夏古代的医学院,最早是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太医令秦承祖提出,秦承祖也是华夏最早提出创办医学教育和从事医学教学实践的人。】

宋文帝刘义隆意外地看向自家太医令:“秦上手,恭喜,你后世扬名了!”

秦承祖,南北朝时刘宋医家,也是官方的太医令。

他精通针灸及医药,医术高明,被誉为“上手”。

宋武帝刘裕与三子刘义隆在位期间,属于刘宋的“元嘉之治”,刘义隆非常注重教育文化,在位期间出现了一系列后世耳熟能详的名臣,比如谢灵运、刘义庆、鲍照、裴松之、范晔、颜延之、祖冲之、何承天等。

魏晋时期就开始流行的“建康文学史论”在这一时期发展到巅峰,《世说新语》、《后汉书》、《三国志注》等旷世名著都诞生于这一时期,元嘉之治开创了魏晋以来最好的社会局面,也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

在这样一个文道昌盛的环境下,医家秦承祖业深受影响,于元嘉二十年向刘义隆上奏,要求设置医学,让医学博士去教学,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

秦承祖看了看天幕,趁热打铁:“陛下,天幕也支持设置医学!”

“父皇时都有龚庆宣和《刘涓子鬼遗方》,朕也不能让父皇失望。”刘义隆很高兴,带着期待对秦承祖说道,“秦上手可别让朕失望。”

秦承祖大喜。

陛下这意思不但是支持医学教育,他鼓励他著作更好的医书,作为不如文学受到重视的医家人,秦承祖怎么会不愿意,当即答应了下来。

谢灵运含笑道:“我们虽然是开始,但没什么经验,恰好学学后世的经验。”

秦承祖连连点头:“正是,正是。”

且让他看看,后世的医学教育都发展成什么模样了。

【隋唐时期,医学有个重要发展,就是分科更加具体详细,比如隋唐时期对老人、少儿和妇科已经有了详细的分科。】

【隋朝杨广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医学,在位期间改门下省为殿内省,统尚药局,并亲自组织编写了《四海类聚方》《四海类聚单要方》2600卷,对前世医方进行了系统总结。】

【杨广创立的“太医署”,既是当时世界上官方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又承担了一定的医疗职能。公元610年,太医令巢元方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成书,这也是华夏第一部病因、病理和证候学的专著。】

杨坚有些意外。

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杨广,竟然还有点贡献?

除了好大喜功、喜好奢侈,还对医学有兴趣?

独孤皇后联系着杨广开辟西域商路、成为第一个前往西域大宴胡商和少数民族首领的皇帝,感觉到这个老二,与他现在的表现截然不同。

表面的俭朴专情,实际上的喜好奢侈享受、喜好新鲜事物,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俭朴专情?

哪怕知道可能

被骗,这么清晰地意识到方方面面被骗,两人还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而已经被□□起来的杨广,一脸狂热:“孤就知道,孤没错!”

?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但是他没想过,哪怕是创举,没有国力支持、没有持续运转的能力,没有考虑民力能接受的程度,最终只是让唐朝受惠。

【太医署的出现打破了以前单一的中医师带徒模式,可以让医学得到更为专业的交流与发展。】

【隋朝因为短暂,太医署存在的时间同样不长。唐承隋制,不仅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也继承了隋朝的“太医署”,并且有了新发展。】

“继承人还是很重要。”

同样二世而亡的秦朝,嬴政想起了“汉承秦制”,听到“唐承隋制”也感到扎心。

一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天下然后顶着压力开创各种制度,征发几十万秦人发徭役去修直道修长城,最后大秦自己没机会用到,想想就恨。

扶苏脸上发热,但他不是伶牙俐齿的类型,只能硬着头皮道:“父皇,这太医署我大秦也可以学。”

嬴政冷哼一声,看扶苏还是不太顺眼。

虽然最近因为天幕,大秦多了许多任务,为了历练扶苏与诸位公子公主,嬴政给儿女们颁布了相当多的任务。但是时间仓促,一切都还处于开始阶段,没有见到成果之前,嬴政对扶苏依然不放心。

还是夏无且出面道:“陛下,太医署大秦也可以设置,我大秦学太医署要容易许多。”

大秦不缺医家弟子,在天幕早露出重视医家之前,咸阳学宫已经开设了医学专业,只是不如后世的那么专业。

不过在已有的基础上再来发展,就会轻松许多。

这一次,大秦人看得非常自信:大秦虽然没有太医署,但是有咸阳学宫,有医家和医学,还有公主带头学医行医!

【隋朝时期,隶属于太医令的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分别在医学教育伤担当要职,内部设置与国子监一样,也对学生进行考察和医官任用。】

【如同现代医学院有教育大纲和定期考核一样,隋朝时期也颁布了医学教育和考试制度大纲。】

【每月有一次博士考试,每季一次太医令丞考试,每年一次太常丞考试,一年之内共举行十七次考试。】

【月考,季考,年考,是不是十分熟悉!】

天幕一边放出古代的考生。

古色古香的学堂内,夫子提着戒尺,在学堂内走着,监督着,学子们神色肃然在自己的座位上奋笔疾书。

夫子严肃地巡视着,一旦发现哪一位学子眼神不定,似乎在偷看着别人的试卷,戒尺毫不留情落下,换来一声惨叫和求饶。

等到考试结束,试卷交上,一走出学堂,学子们一片惨叫:“啊啊啊我刚刚那题没答好!”

“刚刚那一道病例到底用什么方子!”

“这一次又要被夫子骂了!”

“被夫子骂算什么,回去还要被我爹

() 打!”

另一边放出了现代的考生。

现代化的教室里,女教师戴着眼镜,在讲台上往下看着,时不时走下来看一眼。

教室里,男女都有的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埋头写试卷,有些学生愁的写不出来就开始咬笔头,还有学生东张西望。

女教师轻轻咳了一声:“有些同学,考试时不要东张西望啊。”

顿时吓得好几个学生齐齐缩了缩脖子。

她走下讲台,挨个看学生的答题的试卷,看着各种各样的奇怪答案,又想笑又来气。

平日教的看起来都懂了,怎么一到考试都忘了,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等到考试结束,试卷交上去,老师抱着试卷刚走出教室,学生们一片惨叫:“啊啊啊我最后一题没写出来!”

“那一题到底是选A还是选B?什么!选C!竟然是鼠疫!完了完了我选错了!”

“完了完了,我的好多答案跟你们对不上,我该不会不及格吧!”

“不及格算好的,我感觉我可能只能得十几分啊啊啊啊!”

.

不同的时空,同样的学子惨叫哀嚎,让古人感受到了一些亲切。

大唐的朝堂之上,讨论的氛围热烈的如同回到了科举放榜那一日。

有官员注意到了后世学堂的不同之处。

“后世不但有女夫子,男女学生竟然是同教室学习,竟然完全没有男女大防!”

有人注意到了女教师和女学生,为男女同教室莫名震怒。

“这成何体统!看着也是十几岁的姑娘怎么能与这么多男子一起学习!”

长孙皇后幽幽地看了过去,说话的官员立刻闭嘴。

“后世还夸我大唐写的《晋书》是少有的以女性卓越能力为典范的史书,大人非要让大唐女子也跟明清女子一样缠足殉葬才好吗?”

官员涨红了脸,《晋书》的修史者涉及者众多,上至帝王李世民,下至众多开国功臣,天幕夸《晋书》时连着修书者一起夸,让满朝文人得意了好久,现在长孙皇后一句话,让这些修书者齐齐看了过来,压力倍增。

杜如晦慢悠悠道:“这种制度挺好,大唐也有女医,也可以学习。”

他现在只有一个想法,先保住长孙皇后的命,皇后不死,太子不谋逆,他的弟弟和不孝儿子也不会带着全家倒霉!

不光杜如晦是这个想法,其他开国功臣普遍是这个想法。

辛辛苦苦打天下是为了传给后世子孙荣耀,不是为了被子孙糟蹋,涉及到夺嫡之争,结果两败俱伤,站队者一个也没赢,就算天幕现在剧透了,谁知道李世民知道大臣的站队后不会自己临终前一波带走。

“看天幕,这一次的内容很值得学习。”满朝文武各怀心思时,长孙无忌连忙圆场。

关于女医的讨论,不是一时半会能决定,长孙皇后没有继续追究,微笑着顺着兄长的话转移了话题:

后世的试卷非常不一样,题型更多。”

“我们虽然没有那些奇怪地符号,但是换成甲乙丙丁也不错。”

她在女教师下来巡视时,镜头调转向考生的试卷,看出了试卷的不同。

李世民也认可,并且补充道:“那分制也不错,有固定答案的可以有固定分数。”

魏征道:“不错,这样可以明显看出哪里学的不扎实,我大唐的确可以改进。”

还有人被窗明几净的现代化教室震撼了。

“那教室也很特别,窗户竟然全部用琉璃,光照明亮,真好啊。”

房玄龄年纪大了,老眼昏花,纸糊的窗户都觉得室内太过昏暗,现在看到教室的玻璃窗格外渴望。

其他人也讨论道:

“女夫子身后的黑色墙壁似乎可以写字,还可以擦去再写,着实神异,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涂得……”

“或许可以让方士研究一下,没准也是一种矿物质。”

还有人注意到了女教师脸上的近视眼镜,并且发现了少数的那几个女教师扶眼镜时、镜片里出现的学生试卷的字体更为清晰。

“女夫子脸上的奇怪物件似乎也是琉璃,我发现透过那小片的琉璃能让远处试卷的字看得更清楚!”

千言万语中,最后总结为一句话:“后世的好东西真多啊!”

“我大唐有纸,有太医署,也有琉璃,为什么做不到?”李世民重新燃起更大的决心:

“天幕说得没错,我们现在有许多东西一直传到后世,也有一些东西发现了却没找到正确的用法。”

“我们不是做不到,是没好好使用。”

长孙皇后看向李世民,眼神温柔而有力量,“陛下,臣妾相信,这一世的贞观之治,会更早的开启盛世大唐!”

李世民心情激荡,紧紧握住长孙皇后的手,想说什么,眼角余光扫了一眼朝堂上的老顽固们,最终把话埋在心底。

他只想,先保住皇后的命,让二人一起健健康康,长长久久!

为此,女医一定要发展,一定要提高质量!

【在这个考试过程中,成绩卓越者可以一边继续学习,一边担任医官。但那种考试成绩差强人意者或者无长进者,哪怕学习了很多年,也会被取消学习资格。】

【唐朝时期,把太医署这一机构进一步整顿扩充。】

在大唐的医学教育中,有《大唐六典》留下相关资料,荆咕直接把相关资料打在大屏幕上,并且做出文字解释。

其中,把太医署的医学学生称为“医生”,负责授业的是“医博士”和“助教”。

《大唐六典》记载师资配置:“皇朝武德中,博士一人、助教二人。贞观中,减置一人,又置医师、医工佐之,掌教医生、医博士,掌以医术教授诸生。”

关于分科学习:“诸医生,既读诸经,乃分业教习,率二十人,以十一人学体疗,三人学疮肿,三人学少小,二人学耳目口齿,一人学角法,

体疗者七年成,少小及疮肿五年,耳目口齿之疾并角法二年成。”

体疗指的是内科,疮肿是外科,少小是现代的小儿科,耳目口齿类似现代的耳鼻喉科,角法是一种放血疗法,大唐的太医署医生主要学习这五科。

关于学习的教材:“习本草、甲乙、脉经。”即《本草经》、《甲乙经》、《脉经》。

此外,还有华夏特色的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学习的主要教科书有《明堂》、《脉诀》、《黄帝针经》,辅助教材有《流注》、《偃侧图》、《赤乌神针经》等。

【唐肃宗时期,医学人才的选拔有了“考试登用如国子监法”以及照“明经”,“明法”等科举科目安排的明确规定,有了生徒、贡举、制举、待诏等选举形式,并制定了切于医学实际的考试科目与合格标准,这一点是隋朝没有的。】

【选拔人才测试的科目从《经方术策》十问、《本草经》二问、《脉经》二问、《素问》十问、《伤寒论》二问等医疗著作中出题,能解答七问以上则授予相应医官资格。】

“原来医官也可以通过考试来选拔,不错!”刘彻感觉又学到一招,非常高兴。但是高兴之余看着满朝文武,恨铁不成钢,“可惜我大汉的医书还是少了些,你们,真让朕失望!”

后世皇帝的大臣又能办政务,又能写书写诗词什么的传世,他大汉的大臣们怎么就没留下什么作品呢!

刘猪猪很不满!

大臣们:“……”

陛下你要不先看看自己的藏书?

在民间连纸张和印刷术都还没普及的大汉,说什么医书太少,多少庶民一辈子都没见过一本“书”!

刘彻不管,只负责动嘴:“爱卿们,要想青史留名,靠你们打匈奴是不可能了,那就多动动笔,万一流传到后世出名了呢?”

大臣们冷漠脸。

呵,什么靠他们打匈奴不可能,怎么不说靠你刘彻长寿还不可能?

不是因为大汉医术不够发达,是因为帝王无情,真是个无奈又绝望的消息……

【可以看到,大唐在教材和医生的人数、医学的分科上发展了更多,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隋朝要更为重视按摩科,设置了按摩师120名,按摩生100名。唐朝时期减少了按摩师、按摩生的数量,但是首先设置了按摩工。】

【唐朝时期的太医署,规模更大,在校师生近400人;

分科更细,分药学、医学、行政三大科,各科又有细分,如药学就包括中药种植、栽培、采集、储存等;】

【我们现代医学生本科5年,本硕连读7年,本硕博连读8年。】

【唐朝时期的太医署也有明确学制,如内科7年学制,外科、儿科5年学制,五官科4年学制等,各科课程安排、考试制度等都有一定规范,还设有专门管理职位如专职太医署令、丞以及府、史、医监、医正等。】

同样是在大唐,民间的大夫看得颇为羡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