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 第 121 章 医学与生命5

第 121 章 医学与生命5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大一统之间,魏晋南北朝始终处于战乱之中,反而出现了不少名医,但也因为战乱遗失了不少,非常可惜。】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在战乱中散佚,到西晋时期由王叔和重新搜集整理,但是一直到隋唐时期都秘藏而不显,以致于唐朝孙思邈都感叹“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到北宋时期,经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定后,才有了现在的传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专论伤寒,《金匮要略》专论杂病,《伤寒杂病论》的全书现如今已经不可确知。

但是这本书是华夏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体现了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教科书。

不仅从两晋唐宋,华夏古代的医学家在不断学习,日本同样研究《伤寒杂病论》,在临床广泛采用伤寒原方治病,还把其中的部分方剂还原,制成成药。

.

张仲景的弟子听到师父的名字又被提起,正高兴着,就听到了师父医书散佚,部分失传的噩耗,一个个比自己的书籍失传还要悲痛。

“难怪不说师父,师父的书怎么失传了这么多。”

“16卷只剩下两卷了?这也遗失太多了吧!”

张仲景安慰道:“两本,不一定是两卷。”

他在心中深深叹气,战乱啊,终究是因为战乱。

战乱带来疾病,带来死亡,也带来了文化的失传,这让他实在是无可奈何。

张仲景面上不显,脾气很好地在安慰弟子们,弟子们还在为师父打抱不平:“还是很少。”

“确实。”

年轻的弟子很快自己缓解过来,并且找到了解决途径。

“我们多多学习,都要传下去。”

“说出去咱们也是医圣的弟子呢!”

张仲景哭笑不得:“我还没写呢。”

“师父快写!我给您磨墨!”

“我给您摊纸!”

“我来整理病案!”

一个个特别殷勤,张仲景感动之余,心里忍不住有更大的野心。

既然后世如此重视这本书,他一定要写得更好,更多,更全,才能不负后世所望,不负自己这“医圣”之名!

【说完张仲景,还得说一下整理《伤寒杂病论》的王叔和。】

【王叔和本人编著了另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在书中把脉象分为24种,基本概括了临床上出现的基础脉象,后世虽然有所增加,但基本不出其左右。】

【王叔和,可谓是脉学中概括传承的第一人,集汉以前的脉学之大成,对后世影响颇大,比如唐朝太医署的太医学生必修基础课程也有此书。】

一位汉朝大夫受到启发:“概括前朝脉学都能写书?”

“我觉得我也行!”

他母亲笑了笑,

对儿L子的心态很能理解:“那你倒是写啊。”

“我看完天幕就开始写。”汉朝大夫看到母亲的笑容,微微脸红了一下,猜测是不是师父又在母亲面前吐槽自己只知道死读书不知道灵活应用了。

但是现在,汉朝大夫没那么自卑了,他学会了扬长避短,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

“论把脉看病,师父也说我没什么天赋,但是论博采众家所长,我未必不如师弟他们。”

母亲一想,自己呆是呆了些,但是读书极为认真,写作也很刻苦,或许,还真是更适合埋头研究和写作。

“那你试试,娘支持你!”

有了母亲的支持,汉朝大夫更高兴了。

“日后我就专心研究医学经义,统计概括前朝医学和师父师兄他们的病案。论灵气,我不如他们。但是论写作,他们不如我。”

他突然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就像有的人擅长埋头做学问,有的人擅长教书育人一样,有的人擅长临床治病,有的人更擅长理论研究。

因为天幕,从汉朝开始,医家便开始有了一些分科发展。

专业的大夫去写书,比文人写书更能分辨可行性,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传承医学文化的方向。

【此书对世界医学也有影响,比如阿拉伯医学之父阿维森纳所著的《医典》,其中有关脉学的知识许多就来自《脉经》;】

【波斯学者兼医生拉什德·阿尔丁·阿尔哈姆丹尼,主持编纂的波斯文的华夏医学百科全书,名为《伊儿L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将华夏的脉学从阿拉伯传到欧洲,对欧洲医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公元8世纪初,日本颁布大宝律令,中医药方仿照唐朝制度,也规定《脉经》是医学生必修教材。后来日本医学家编纂《大同类聚方》等医学书籍,参考了《脉经》。】

【当然,这本书也有缺陷,比如“王脉”“相脉”“囚脉”这种听起来像是算命的脉像,不够医学,有失严谨。】

王叔和脸红。

这不是,他年少家贫,出去行医总是被人看不起,接待权贵总得说一些好听的话。

再加上接触的不同阶级的人多了,看到一些脉相的共性,忍不住与病人的身份结合起来,看来是自己局限了。

以后就改!不,现在就改!

【这里特别提一下另一位外科名医陈延之。】

【陈延之,约是南北朝人,生卒年不详。著作《小品方》,又叫《经方小品》,在隋唐时期被太医署明确列为官方医学学校必学的作品,在日本的《大宝律令》和《延喜式》中也将之列为必学教材,而且课时多达300天。但是在现在华夏已经失传了,因为书籍失传,对陈延之的生平也不了解。】

陈延之:“……”

好消息,作品后世留名,在中外都是医学生教材,非常受重视。

坏消息,作品又失传了,后世人对他完全不了解。

【华夏只能

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医心方》中窥见极小部分(),但是并不系统。】

【1985年?[()]?『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日本学者在日本尊经阁文库的《图书分类目录》,发现了《经方小品》残卷,经研究确认是陈延之所撰写的《小品方》第一卷抄本,抄写时间约在公元1190-1324年之间,根据这一发现可以确知《小品方》共12卷,分科极为详细,对中日两国医学教育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华夏失传,日本有抄本?又有一本?”

大唐时期,李世民听到又来一本华夏本土没有、但是日本存在的医书,愤怒的情绪积累到极致反而平静了下来。

长孙皇后秀眉微蹙:“抄本在日本发现,说不定原本也在。”

武将骂起人来更为直白,尉迟敬德毫不客气开始问候被日本欺负过的满清:“清朝真是废物!”

文官们听到《小品方》是大唐的官方医书后世竟然没有传下去,觉得仿佛是大唐的文化断了传承一般,气咻咻:“我大唐的医学教材都被抢了,真是无能!”

长孙无忌提议道:“把重要医书传抄民间,家家户户都藏,我看他怎么偷!”

已经非常年迈的杜如晦道:“日后我们陪葬品不埋金银珠宝了,多藏点书吧,好多书籍都失传了。”

魏征更看重的是日本的深层目的,朝李世民拱拱手:“陛下,那日本专门抢我华夏书籍,臣怀疑,它们是想抢我们的文明,想抢我们的根,然后据为己有!”

李世民的手微微一握,如同握住了无形中的大国命脉:“朕知道。”

“放心,朕不会对这个小国放松警惕,也不会忽视医学,此事众位爱卿从长计议。”

大唐作为后世人口中的“盛世大唐”,无论是那一项,都不能落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名医的医学技术,到现代也有借鉴。】

【比如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疟疾的种类和症状有详细记载,有30多种治疗方剂,其中一种就是现代的青蒿,也就是华夏第一个医学诺贝尔奖得来的参考。】

2015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科学院的颁奖台上,一位华夏女性,成为了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经过组委会慎重决定,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来自中国的屠呦呦!”

科学院的颁奖嘉宾郑重地宣布获奖者,以及她的重大贡献:

“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全世界的疟疾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福音!”

屠呦呦站在讲台上,举起奖杯,说起自己提取青蒿素的灵感:“青蒿素是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接受采访,详细介绍起中医药的灵感来源,正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生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注意到了使用青蒿不用煎煮,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制成了高效

() 、速效、低毒的新型抗疟药。

【此外,《肘后备急方》中还提到,在被狂犬咬伤之后,把狂犬杀掉,取其脑组织敷在伤口上,以预防狂犬病发作。

虽然看起来粗糙原始,操作和实际效果有些问题,但是已经有了免疫思想的萌芽。】

【到19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在狂犬脑中发现了狂犬病毒,经过分离、培养、制成了狂犬疫苗。】

天幕先放出狂犬病和被咬后的症状,然后放出了《肘后备急方》里的相关药方,突然画面分割,在另一边,就是穿着白大褂的生物学家在实验室里提取病毒,在玻璃器皿里研制狂犬疫苗。

不是所有狗咬了之后都会传染狂犬病,但是在现代已经有了成熟的狂犬疫苗的情况下,只要及时打疫苗,可以免除绝大部分的狂犬病。

虽然狂犬疫苗是现代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葛洪也有了原始的免疫思想,后来还启发了人痘。

.

“看来不应该直接用。”

葛洪发现,无论是青蒿素还是狂犬疫苗,都不是直接全部使用,是从青蒿里提取青蒿素,从狂犬脑子里提取狂犬病毒。

“可惜这些器材我们似乎没有这个条件。”他的妻子,同样也是名医的鲍姑摸了摸下巴,“不知道炼丹炉可不可以提炼?后世不是还有炼丹炉手搓什么实验吗?”

“还有白磷,也是用尿液烧出来的,炼丹炉其实有其他作用,只是我们只知道往嘴里吃。”

说到这里,两夫妻一起笑了。

是啊,就像天幕说得,明明他们已经发现了那么多有用的矿物质和药材,怎么只顾着揉成团往嘴里塞了?

应该提取精华,多找一些使用途径。

最后,鲍姑一句话拍板:“先看看,没准这次会放出一些器皿我们也可以做。”

【《肘后备急方》中描述了沙虱病,记录它混在草丛中和水中,人们用混了沙虱虫卵的水洗澡,或者从草丛经过,就会被虫卵钻到皮里,可以用针把虫子挑出来。】

【沙虱病是远东特有的地方性传染病,20世纪,美国学者立克次发现了恙虫病病原体,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继而制出疫苗来预防恙虫病。1930年,日本学者才证明,它是由东方立克次体引起的恙虫病,恙虫幼虫就是沙虱,是该病的传染媒介。】

【此时,已经晚于葛洪1500多年。】

【此外,《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天花的来源,关于天花是如何流入华夏以及流行,证明了天花是从西方向东方流传过来的,因为首先是在南阳俘虏中发现,也叫做“虏疮”。】

葛洪被夸得笑嘻嘻,也让东晋的权贵非常心动。

这么厉害,不如抢回来为自己服务?

但是刚一提议就被谋士给驳回了,理由是正因为葛洪名气太大,真要恶性抢夺,就得沦落到跟杀华佗的曹操一样的名声。

权贵:“不不不,我们不想被天下名医和后世子孙骂,还是罢了吧!”

曹操:“…………”

【虽然现代总是怀疑华夏古代的外科,但是魏晋南北时,除了华佗,还有明显的病例记载了华夏其他的外科手术,甚至有了堪比现代整形外科的水平,比如已经有了成熟的修补唇裂技术。】

晋朝时期,有一位天生唇裂的文士,名叫魏咏之。

因为天生唇裂,非常影响形象,在讲究名士风流的魏晋,在连男人都要敷粉的魏晋,魏咏之的形象因为自己的唇裂可谓是非常受到影响,连婚约都很难定下。

他为之苦恼时,一位友人向他建议:“听说荆州刺史殷仲堪府上的府医会治疗唇裂,你不如去试试。”

魏咏之没有办法,为了自己的前程,也为了自己的婚事,不辞劳苦去荆州找人。

他备了厚礼,去拜访荆州刺史殷仲堪,开门见山地请求道:“我听闻您手下有名医能治疗唇裂,特意来求医。”

殷仲堪很好说话,同情地看了一眼魏咏之的嘴唇,立刻答应了:“可以,我让他给你瞧瞧。”

殷仲堪命人请出府医,府医看了一眼就肯定道:“可以治疗。”

魏咏之刚刚露出喜色,府医又道:“但是必须在百日之内只能进食稀粥,而且不能大笑和多言语,你可愿意?”

听到这要求,魏咏之反而松了一口气,有条件不要紧,就怕不能治。

他认真道:“别说一百天,就算是半辈子不能言语和进食稀粥,我也愿意!”

府医点点头,也不意外,便约定好手术时间,去做准备。

到了约定好的时间,手术就在殷仲堪府中进行,那位厉害的府医很快就结束了手术。

“手术好了。”府医做完手术后,魏咏之从病床上起身,要去摸嘴唇连忙被府医拦住,再次说了一些术后注意事项,不忘叮嘱:“切记!切记!”

魏咏之不能说话,只能点头。

殷仲堪很大方地让魏咏之在这段时间先住在自己府上,命人照顾,他闭口不言,只食稀粥,有了初步恢复之后,才满意离开。

.

“治疗唇裂啊,我们大唐也有,怎么就是没这手术呢?”

唐朝,同样曾经是唇裂患者的方干疑惑道。

方干曾经因为唇裂,在唐敬宗时期,考取进士后见到主考官,被主考官以面貌不雅的理由除去录取资格,情绪郁闷之下,到处求医。

一直到晚年,方干才遇到了一位补唇先生,帮他进行了唇裂修补手术,痊愈后非常满意。

方干记得,那位补唇先生前来求医的病患很多,至少10余人,大家都对补唇先生的医术很满意,各种送上重礼。

“看来是后世的大夫学艺不精,辱没了先生的名声,竟然让后世以为先人没这技术。真是不肖子孙!”方干说着,来了灵感,挥笔开始写诗,写完之后招来自己的门人韦庄:“端己,你看看,我的诗写得如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