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服从性测试
养心殿。
看过锦衣卫送上来的案卷后,一众大员脸色都阴沉了下来。
按照使臣的交代,安南王对内自称大越皇帝,已经持续了数十年。
最近几年更厉害,对外征讨的时候,也打出了大越帝国的旗号。
先后吞并了真腊丶万象等十几个国家,其中不乏大虞的属国,现在又开始向八缅地区用兵。
相比这些实质性的不轨行动,国书起草失误,反而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
「陛下,安南人野心勃勃,最近几十年一直在对外扩张。
继续放任下去的话,怕是会成为第二个北虏。」
工部尚书沈启元率先表明了立场。
一个北虏就搞的大虞鸡犬不宁,再来一个的话,那麽大家的日子就不用过了。
大虞最近几年也是多灾多难,内忧外患一起爆发,让这个老牌帝国疲于奔命。
「遏制安南人继续扩张是必须的,可朝廷目前的状况,着实不适合在南方用兵。
哪怕出兵震慑,条件都不允许。
安南人应该看到了我们的虚弱,才选择在这种时候进行试探。
越是这种关键时刻,越要慎重对待。
从锦衣卫提供的审讯结果上来看,安南国在上一次扩军之后,总兵力就逼近了四十万。
一旦南疆爆发战争,两广云贵都会沦为战场。
偏偏这四省之地中,仅有广东财政收支能够自足,后勤支出必须依赖后方。
白莲教叛军尚未剿灭,朝廷无力多线开战。
微臣建议,慎重处理使团案。」
庞承杰一脸为难的说道。
在奉行「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时代,安南人的行为,无疑是在挑战封建士大夫的底线。
以往的时候,大家只知道安南人不安分,但不知道他们有这麽大的野心。
现在窗户纸被捅破,大家再也没法假装看不见。
按照老祖宗的传统,早该出兵收拾安南人了。
可惜迫于财政压力,他这个户部尚书,必须呼吁大家保持克制。
「庞大人说的不错,使团案必须慎重处理。
为了降低影响,锦衣卫调查出来的这些讯息,不适合广为流传,暂时压下来吧!
边界地区,也要先保持克制。
只要安南人不挑起大战,其他小问题,暂时先隐忍一二。
等到局势好转之后,再找机会和安南人进行清算。」
万俊辉当即开口表示支持。
现在的局势下,最佳选择就是把使团案定性为书写错误。
其他的证据,大家装作没看见。
至于使团案的背后,可能存在疑云,现在也没法深挖。
光审问使团成员,就爆出了这麽多猛料,再查下去只会让朝廷越发尴尬。
「首辅老成持重,就这麽办吧!
锦衣卫负责监督,让所有知情人闭嘴,朕不希望此事闹的沸沸扬扬。」
永宁帝强忍着不爽说道。
内心深处,他已经给安南人狠狠记上了一笔。
有朝一日大虞完成中兴,他第二个要覆灭的就是安南。
「臣等遵旨!」
群臣齐声回答道。
作为鸿胪寺卿的温思远,额头上却冒出了冷汗。
前面为了推卸责任,第一时间选择上报,忘了下达封口令。
估摸着此刻使团案,都已经传遍了京城。
此时才想保密,黄花菜都凉了。
知道归知道,他却不敢告诉皇帝。
本来使团案,就让永宁帝对鸿胪寺不爽,再给皇帝找不痛快,就该他这个鸿胪寺卿不痛快了。
短暂慌乱之后,他迅速镇定下来。
能不能对外保密不重要,只要让皇帝觉得此事被压了下来,那麽这丢脸的事就相当于没有发生。
……
武昌城。
距离湖广会战,已经结束了一个多月,从除了少量零星战斗,湖广地区基本上稳定了下来。
浙江和江西的争夺,统一暂时告一段路。
官军收复了两省大部分州府,其馀州府则落入了吴国手中。
考虑到后勤压力,官军不得不停止行动。
捡了便宜的吴国,同样遇到了麻烦。
吴国一共才三十多万军队,楚国残部的兵力,同他们相差无几。
这麽多部队,如果不完成整编,吴国根本无力对外发起大战。
双方都有停战的理由,长江以南地区的战火,奇迹般的停了下来。
「京中的结果出来了,一切如我们预料中的一样,朝廷选择了冷处理。
没有深入调查,就把使团案给定了性。
种子埋了下去,接下来等生根发芽即可。
收复南京之后,就可以启动交趾攻略。
不过你要考虑清楚,朝廷那边能够提供的助力有限。
连平叛大军的军费,朝廷也只是给了一堆官职,让我们自己想办法卖。」
听了李原带来的消息,李牧有些哭笑不得。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背景下,没人关心使团案的始末,大家只想尽快把事情压下来。
他都做好了事情穿帮,出面善后的准备。
结果前面的精心布局,全部做了无用功。
「朝廷把实缺都拿了出来,难道不怕地方势力做大麽?」
李牧故作惊讶的问道。
卖官,也是丰富历史传承的。
最知名的卖官达人,可以追溯到东汉。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甚至还开办了官位交易所。
巅峰时期,就连三公之位,都被皇帝拿出来售卖。
此后的统治者吸取了教训,或是禁止卖官,或是对卖官做出限制。
随着历史变迁,到了蒙元时期,卖官艺术再次蓬勃发展起来。
同这些前辈们比,大虞朝的卖官,还只是小儿科。
定价混乱,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品牌效力。
即便是买到了官职,一样会受人鄙视。
正统文官不看他们一眼,武将也嫌弃他们。
能够拿到实缺编制,那麽也就罢了。
最起码进入了统治集团,拥有了正式官员待遇。
只买到虚衔的,纯粹就是荣誉性质。
获得的特权仅限于见官不拜,可以穿官服,住相应品级的宅院,不用服徭役。
实际权力约等于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增加的不多。
「朝廷给出的实缺,多是偏远州县的低层次职位,最高不过七品县令。
就算能够掌握地方权力,影响力也非常有限。
何况官员是有任期的,一任期满就会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