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 第176章 千万贯

第176章 千万贯

明远将“海事茶馆”交与戴朋兴之后, 当真放手不管,任由戴朋兴自己打理。

刚开始时史尚还小小地为这间茶馆担了一把心,但很快就不得不佩服明远看人的眼光一流。

“海事茶馆”隆重开业之后没多久, 就立即吸引来一大批海商, 有杭州本地的商人, 有泉州、广州、密州等地到此的商人,也有好些海上而来的胡商。

这些人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坐在茶馆中,谈天说地, 交流信息。很快只靠戴朋兴的浑家一人就忙不过来了,又从杭州城里专门请来了一名厨子, 专门烹饪些主食, 让聚在此地的海商在交流信息之余,也能填填肚子。

据海商们说, 这间“海事茶馆”的店内装潢, 令他们一入内, 便感到这就是属于他们海商的地方。

墙上悬挂的海疆图,各处摆放的大小船只模型,都令海商们感到非常亲切。

而茶馆内那面被漆成黑色的木板, 如今是海商们最重要的, 交流信息的工具。

戴朋兴每天都会把进港和出港的船只数量标在黑板上, 然后将海商们有意收购的商品品类记在左边, 将有意抛售的品类记在右边。

他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让到此的海商们迅速了解市场行情。

很快,这里出没的客人就不止是跑海路的商人,连有意对外出售货品, 或是做转口贸易生意的本地商人, 闻讯也都来了, 人人都想从这里了解他们最关心的信息。

这样一来,当第一份《海事新闻》刊印出来,摆在“海事茶馆”中发售的时候,立即供不应求,不得已,又加印了200份。

除了每三日一刊的《海事新闻》之外,明远陈放在茶馆里的《航海书》也非常受欢迎。

不少海商带着他们的船长和大副,赶来这茶馆里借阅这本《航海书》以及沈括所作的《增补版》,甚至还有人将自己船上的观星和指北仪器都从船上拆下来,带到这里,与书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做对照。

“这真是好东西!”

海商们提到这本《航海书》都赞不绝口:“若是将上面的经验都记牢了,不止行船要快上几分,怕是还能少好些事故。”

唯一令人感到不便的是,这套《航海书》只有一册,放在“海事茶馆”里,只能现场借阅,并不出借。

顿时有海商通过戴朋兴建议明远排版印刷——更多的海商表示同意:他们声称,哪怕再贵,也一定要买一套回去,这都是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重要的技术与经验。

明远这边当然没问题:《航海书》放在海事茶馆里,原本就是为了吸引海商来此聚会。现在海商已经全都来了,《航海书》难道还有必要作为“孤本”存在吗?

于是明远决定,出版这本《航海书》的汉语译本,连同沈括所做磁力学原理在内,作为“增补”。

待到译本付梓印刷时,经常到这“海事茶馆”做客的海商们纷纷解囊,连胡商也不例外——他们表示,将这汉语版本的《航海书》带回去之后,自会找懂得汉语的人士,译成自己的文字。

因为这套《航海书》是明远主持印制的,这些胡商还主动给书籍名字加了两个字:《中华航海书》。

明远:效果有点出乎意料啊。

不过,这本书籍本就是他花钱请人翻译成为汉语,而后又请了沈括,不仅增补了内容,还校正了原书中两处明显的谬误。

因此可以说,中华人士对这本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既然海商们主动将其冠名“中华航海书”,明远也就笑纳了。

*

除了《航海书》的付梓印刷是一件大事以外,戴朋兴那里,也按照明远的要求,收集了不少海外风土人情的信息,杂七杂八的都一概记了下来。

有趣的是,海商们口头叙述的这些信息里,很快就同时出现了非虚构与虚构的两种信息。

有些是能与海疆图一一对上号的海外王国与海港的信息,也有些是海商们口中所传说的“仙山”。

戴朋兴因为受明远所托,连海商们所讲的这些“故事”也都全方位地记了下来。

但他人很聪明,自己主动做了一个筛选:听起来不那么靠谱,像是传说故事的,都专门整理成了一个集子交给明远。

明远闲来无事,抽空一翻,见那集子里全都是听过的地名和人名:萨桑王国、山鲁佐德、神灯、阿拉丁……

他忍不住以手扶额。

老天爷,这《一千零一夜》①的故事,这么早就已经出现了吗?

不过,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

最近汴京那里的朱家桥瓦子,正在探索排演新的“新式杂剧”。他们如今要人才有人才,要舞美有舞美,唯一缺的就是好的脚本。

明远遥想一下,若是将海外的故事也搬上汴京的勾栏大舞台,是不是又能给渐渐习惯了新式杂剧的汴京市民又注入一剂新鲜?

只不过,这件事不能由戴朋兴来做。

一来戴朋兴忙于收集和整理海商之间的商品信息,二来他本不是文学造诣深厚之士,记故事用的都是大白话,易懂是易懂了,但缺乏美感。

明远想了想,自然是去向杭州府学内,苏轼挂名社长的“文学社”求援。

而秦观现在正由苏轼“委托”,主持“文学社”的日常工作——日常不过是写唱和应酬,和韵写诗之类的活动,时间久了也闷。

现在秦观听说明远想要将“一千零一夜”的海外故事,改编成为用中华方式表达的杂剧——这个工作特别具有挑战性,比之前的“文学社”日常要有趣得太多。

秦观:怎么竟有这种好事?

于是他便一头扎了进去,立志要将这些充满异域情调的故事,改编成为唱词优美、故事流畅的杂剧脚本……为此,他经常向达伊尔和夏塞里奥请教。

于是,奇特的对话经常在年轻文士与夷人海商之间发生。

秦观:“西方的春天有什么样的风景?也有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吗?”

达伊尔与夏塞里奥:“鱼……鱼丝切片?不,我们那里的鱼不用切丝切片就能直接被晒成鱼干了。”

秦观:……

“大食的油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人们看不见里面躲着的灯神?”

达伊尔:“这……简单,窝来给您画一个!”

等到达伊尔将简笔画画成,秦观皱着眉头问:“你确定,这是灯,不是茶壶?”

达伊尔与夏塞里奥对视一眼,纷纷点头:“是个……浩主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