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扒一扒想长生却惨遭被骗的冤种们[历史直播] > 第 74 章

第 74 章

【明朝对官吏的要求很高。除了严惩官吏失职、渎职的行为外,还严禁臣下朋党。这也是朱元璋时期的创新。

朱元璋建明称帝后,为了巩固帝业,防止臣下朋比结党,内外上下勾结,在我国法制发展史上,明朝首立“奸党”罪。

对此明朝的处罚也很严重。《大明律·吏律·职制》规定:

一,“凡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

二,“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亦斩。”

三,“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四,“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若有不避权势,明具实迹,亲赴御前,执法陈诉者,罪坐奸臣,言告之人与免本罪,仍将犯人财产均给充赏,有官者升二等,无官者量与一官,或赏银二千两。”

除此以外,明代还规定了禁止内官、侍臣、后妃、外戚过问、干预朝政的内容。朱元璋在宫廷立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又作铁榜9条,告诫功臣不得私谋利,官军不得私自为公侯服务。

就有明文规定,《大明律·吏律·职制》:“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待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符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二千里安置。”

明代严厉惩治奸党的规定,对于防止官吏上下、内外勾结,徇私舞弊,加强君主专权,应该肯定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由于明律“增奸党一章,以陷正士”,“非善政也”。

凡是过犹不及,这里也是如此。法是死的,人却是活的。这一条明律导致有明一代的冤狱迭出,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危机;也促使了皇帝疏远朝臣,宠信宦官,更是为明代中后期黑暗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1]

……

秦。

一说起这个,嬴政不由的蹙起眉头,他突然想起赵高,想起第一次观看直播时的情况。

不仅嬴政自己想到,同样参与过第一次直播的众人思绪也不由定格在此。

后辈口中的大秦,是如何灭亡的?

刚平定六国的大秦是内忧外患,不错。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有前六国余党。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波涛汹涌。

大秦律法是有问题,不错。法家的律法确实严酷,但是后人口中称的苛政,多是指二世上台后的律法了。二世上台后的律法那已经是升级过的了。被说苛政那可真是一点不冤枉这秦二世。

可除此以上,导致大秦短时间便分崩离析的致命原因,这其中是少不了那个叫赵高的宦官的操作了。

是只要一想到有关赵高此人,他们就会气得心口突突疼。

好在,赵高此人现在已经被控制起来。

虽然因为帝王的承诺,没有要他的命,但是赵高后半生不仅要活在帝王的猜忌里,也不可能再会有进入朝堂得到权力得到地位得到荣黄富贵

的机会。

嬴政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所以,哪怕赵高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位极人臣甚至超过曾经的李斯,可对他来说现在这却更像是痛苦的来源。

因为,这正是他失了君心、断了他的晋升路的根源!

而他后半生都将活在磋磨中。

众人自然不会放过赵高。

纵使让赵高活着,他们也要赵高痛苦地活着!

要他知道自己本可以一步登天可以颠覆大秦,然而现实里他只能把这一切当做一场梦!

……

参加第一次直播的秦臣心头不平静,其他后来的观众也倍感不可思议。

废丞相、设锦衣卫、设东西厂……在君主集权越发强盛的明朝,宦官的权力和地位依仗君主水涨船高的同时,也在反噬君主。

谁能想到早在建国之初就开始严防宦官的明朝,最后还是在宦官上狠狠摔了跟头。

众人唏嘘之余也忍不住在心里暗自将汉、唐、明对比:到底是为什么这三个朝代最后都出现宦官专政呢?

……

汉。

不止秦朝众人在思考,汉朝众人也在思考。

相比现如今发展走向大幅度拐了个弯的秦朝,后辈所说的东汉还在遥远的未来,他们大汉的问题更显而易见。众人更是因为一想到这是发生在自家后人身上就忍不住担忧了起来。

纵使他们高瞻远瞩,留下遗训让后人万万小心、提防、还得谨记不要重用宦官。可真到那时候,后人真如会如他们所想这般乖乖照做吗?

看明朝就不难看出来。明朝的开国皇帝对宦官是如何抵制、乃至于是想方设法压制打压这类人群。可到头来,还不是叫他们抓住机会?

那大汉呢……

哪怕他们再怎么抵制,后人也注定重蹈覆辙吗?

想到这里,众人不由心头一凛。

这是关联自己子孙的未来,即便那都不知道已经是老刘家多少代了。

刘彻心情也是复杂,不过他很快修整好自己的情绪。他望向惶惶的众人,有意驱逐他们的无力与恐惧,于是嗤笑一声:“一把刀罢了,有什么可怕的?”

“用刀的人,会被刀反噬,只能说明他的无能!”

而用刀的人死了,祸端只会传下去,传给子孙后代,除了将此恶疾连根拔起不可去除。

不然东汉怎么弄会有那么多年幼的皇帝受宦官摆布?怎么会有唐朝没落之时,短命的皇帝、恶疾缠身的皇帝面对破败河山的有心无力?以及,明朝时出现宦官势力越发猖獗甚至到一种耸人听闻的地步?

他目光如炬。心头越发警醒。

明朝会这样一步步垮下去,怎么不是后来明朝没落时那一代代君主的无能的表现呢?

帝王越是处于高位,就越需要小心谨慎。偶尔的屈服和审时度势,并不丢人。

即便一直压在头上那座名叫窦太后大山已经被搬走,但是还是不可掉以轻

心。

青年刘彻这样告诫自己。

……

唐。

唐朝众人也在叹惋。

一场安史之乱让大唐迅速衰败了下来,怎么不叫人痛心。而从安史之乱到唐亡,宦官行风起浪贯穿整个唐朝中期到后期,这其中宦官无时无刻不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李世民沉默了很久,他深吸一口气终于在众人不休的议论中表了态。

加强近臣的扶持,说到底……

他叹息一声:“这些君王,是不够信任自己的臣子啊……”

不信任,分许多种原因。可能是帝王的,可能是臣子的,也有是迫于局势双方各有原因。

但是仔细想想,也无怪乎如此。首先是明朝根基太浅,再然后开国之后,从前三代皇帝的更替,到朝堂上群臣的大批量更换……明朝局势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其中错综复杂可见一斑。

君王强势,而群臣也强势。硬碰硬,自然两败俱伤。

朱元璋、朱棣,这对父子俩执政时手下到底死了多少臣子?其中有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上位的一些措施,以及穿插其中的朱棣掀起的靖难之役……

这其中伤亡实在难以计数。但是每一次的碰撞都是在削弱大明的力量,这点毋庸置疑。

而夹在其中的宦官们,在天子与群臣这漫长得长达几代攻坚战中到底是苟到最后,自然他们是可以渔翁得利,笑纳战果了。

……

说到这里,岁寒生也觉得讽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