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大国小鲜(科举) > 第 227 章 风雨欲来(一)

第 227 章 风雨欲来(一)

回家的路上,汪淙忍不住问父亲,“您说,师公知道这些吗?”

其实哪怕到了现在,他也无法详细描述秦放鹤的追求,但汪淙有种感觉,那将会是一种前无古人,极尽新奇又极其危险的东西,宏大又悠远。

成,名垂青史;败,死无全尸。

但是照目前师弟的谨慎程度来看,布局多年都指向一个方向,应该不太可能会失败。

车轮碾过路面,发出细微的响动,混着沿街热闹的叫卖声、说笑声,一起灌入车内。

汪扶风顺手挑起帘子,看那些对外界风云变幻一无所知的芸芸众生,笑,“他老人家么,或许猜到的不比你我少。”

早在当年苗瑞卸任云贵总督,返回京城的那段时间,董门上下就已经迅速达成一致:一代集体让步,集合整个董门之力,助秦放鹤上位。

换言之,早在那一年起,众人就已经给了他无限开火权。

其实往前推十年,原本计划不是这样的。

董春的两个儿子资质一般,三个弟子之中,苗瑞常年在外,几乎不可能入阁,庄隐保守有余,激进不足,原本最有希望的正是汪扶风。

若按照原来的计划,那么接下来的几年,董春会竭尽全力帮他铺路。

但秦放鹤的横空出世,推翻了全盘计划。

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乡野小子成长太过迅速,他给自己谋取的起点太高,自主执行能力惊人,一路剑走偏锋,势如破竹。

自天元三十一年中状元至今,不过短短十年,他就隐隐赶上,甚至超过了汪扶风在朝中的威望,更遑论他手中的实际权力、在陛下心中的地位。

也就是说,汪扶风和秦放鹤师徒俩,在入阁一道,俨然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同期竞争对手。

如今董春已是首辅,凭借他多年来对帝王心术的了解,徒子徒孙紧接着同时入阁的可能性不高。

若师徒一人相争,皇帝也好,政敌也罢,必然用计使之内斗……这是董春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所以势必要有一方退让。

综合考量之后,汪扶风主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让步:

只要秦放鹤不倒,那么他将无限期退出内阁之争。

若说一点都不遗憾,汪扶风自己都不信。

但大丈夫生于世,当目光长远,上报朝廷、下顾家人,董门也好,秦放鹤也罢,早已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何况他们有师徒名分,徒弟好了,日后尚且能帮忙看顾自家子孙,也不算亏。

汪淙想了想,也跟着笑起来,“父亲说的是,师公也极看重董夫人,说起来,倒是跟师弟对阿嫖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秦放鹤描绘的未来,汪淙影影绰绰捕捉到一点,明白阿嫖可能是第一个,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那又如何呢?

一个人是英才还是蠢材,绝不会因世间多几个能干的女子而更改……

天元四十四年,北方多省大旱,小麦严重减产,多地颗粒无收,民不聊生。

所幸去岁玉米大获丰收,各省府、朝廷粮仓多有余粮,朝廷紧急调拨赈灾,并未发生大规模的饥民流亡事件。

同年,干旱地区提早拔掉田中干死的麦苗,轮种玉米,各地加紧修筑引水工事,尽力灌溉,收成竟还算不错!

“……山西万安县亩产玉米一百三十斤,民丰县亩产九十五斤……河南玉米亩产折一百零三斤……”

天下大旱,文武百官无不悬心,连太后和皇后也日夜祈福,更莫说天元帝和太子,都急得两眼赤红,根本睡不着。

上下齐催,才八月底,各地折子就五百里加急陆续送入宫中,翰林院连夜念了。

天元帝一言不发,挨着听过去,紧缩的眉头微微舒展。

还好,还好,除了灾情最严重的几个地区,平均亩产也还能维持在百十斤上下,虽然比正常产量折半,但已经快赶上以往单种小麦了。

“真乃神物啊!”太子感慨道。

如此耐寒又耐旱,岂不正是上天派下来造福我大禄朝百姓的么?

“是啊,”天元帝用力吐了口气,“若无此物,必将饿殍满地,横尸千里!”

顿了顿,他又道:“天佑大禄!”

这个玉米,来得太是时候了!

几个翰林轮流念完折子,正口干舌燥喝水,就见天元帝略一沉吟,“拟旨,时逢大旱,百姓困苦,”他朝写圣旨的编修点了点,“朕方才说的那几个受灾严重的府州县,免税三年,其余受灾地区,免税一年。”

天元帝踱了几步,又道:“寒冬将至,命户部协同各处,继续震灾,按照民口发放粮草,务必保障百姓安然过冬。凡有贪墨赈灾钱粮合计五十两以上者,无论身份、不分贵贱,格杀勿论!”

乱世用重典,旱灾横行,有忧国忧民的,自然也会有不管百姓死活的,必要加倍惩处才能止住不正之风。

“再有,来年的种子,都可以先由地方衙门赊给农户,待丰收了再扣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