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 第38章 母系氏族与女性力量4;

第38章 母系氏族与女性力量4;

【从宋朝开始,就流行厚嫁风,意思就是女子要陪嫁丰厚的嫁妆。以致于家庭经常无力负担,产女后直接溺死。】

荆咕放出一系列的历史资料,每一条都写满了血腥:“浙江温台处三府,人民所产女子,虑日后婚嫁之费,往往溺死。”

兰溪县: “女生不育,惧乏资装。”

东阳县: “民间生女多不举。”

永康县: “惧乏妆蠢,则溺其女。”

只是摘选其中一部分,就能看出,杀婴,尤其是杀女婴,是古代百姓常见的操作。

【古代民间其实一直都有杀婴的传统,有时候是因为家贫养不起,就会选择溺死女婴。这也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女儿是赔钱货是给别人家里养得,要舍弃一个肯定会选择舍弃女儿。】

【溺死,掐死,从一开始偷偷摸摸,到后来光明正大,有些村里甚至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女婴的亡魂。还有更残忍的,用针扎女婴,意思是想吓唬后面的女婴不要再投胎到自己家里来了。】

最可怕的是,针扎女婴的事情哪怕是现代社会也依然存在。

荆咕用的是一个曾经见过的社会新闻,她第一次知道针扎女婴是地方民俗就是因为那则新闻。天幕上,放出那位不知情的可怜母亲,她抱着女儿去找医生急救: “大夫,我孩子怎么不行了?”

医生各种检查,最后用B超时发现,小女孩的体内有许多绣花针: “体内有很多根针,奇怪了,怎么会不小心到这么多根针扎入体内?"

说完,医生推着小女孩去急救取出体内的针,有的针扎在胸腹部,已经进入了内脏或者肋骨之间,非常危险,必须动手术才能取出。

等到医生和小孩进入手术室,外面的家属爆炸了。

一起陪同、跟在身后的两位老人齐齐心虚,刚刚眼神躲闪不肯看医生,已经被子女看出了异样。老人的儿子偶尔听说过本地的民俗,顿时想到了什么,愤怒地指责母亲:“妈,是不是你干的!”

老人家一着急,比儿子嗓门还大: “我也是为了让咱家有后,把这个女鬼吓跑了,下一个来投胎的就是男孩!"

儿子气得直骂: “迂腐!这是谋害人命!她也是你亲孙女,你怎么下得了这手!”谁知连看似沉默的父亲也开口: “你不能让我们家断了香火。”儿子不可

思议地看向父亲,儿媳看着这一幕冷笑。

是啊,每次看起来是婆媳矛盾,但是重男轻女的难道只是婆婆?谁才是最在意家族香火的?是并没有冠名权的婆婆吗?

【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百姓普遍会选择让儿子从小吃好吃饱,让女儿营养不足,女孩子的

夭折率也更高。还有婚后女性难产时候,夫家通常会选择保小舍大,女子进一步被消耗。】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折腾,他们终于成功的,把女性快折腾没了。】【我们可以清晰地从明朝的地方志上看到男女比例。】

比如前面刚提过的溺杀女婴的台州府,台州府:男性171893人,女性73142人,男女性别比2.35:

1。

也就意味着,三个男人里会有两个男人娶不到媳妇,而把未成年女性、老年女性、守寡后不能改嫁的女性再排除,再加上富贵人家纳更多妾室,将会有更多男性娶不到媳妇。

男性比女性多出10万余人的台州府,已经属于男女比例差距不大的地方了。松江府:男性435253人,女性147954人,男女性别比2.94:1,男性比女性多出了将近28万人;

建平县:男性65814人,女性20884人,男女性别比3.15:1,这还只是一个小县城,男性就比女性

多出了将近4.5万人;

这还是明初的,再往后可以分得更详细。比如洪武年间,永乐年间,弘治年间等等。

洪武年间时期,因为刚刚从战争中恢复,男女人口都比较低,差距没那么大;永乐年间人口大爆发,男女比例越来越大,动辄差距几万几十万。

到成化和弘治年间,男女比例是差距最大的,而那时还是弘治中兴。

万历年间,江西省泰和县男女差异已经达到了七男三女的比例,这三个女人可以组建成三个家庭吗?

并不是,三个女人可能会集中在一个家庭,那就是最顶层的那一位。

【尤其是明朝的藩王被当成猪养,这不是夸张,也是真实数据。】

明朝弘治年间,山西庆成王朱钟镒截止当年8月,生育子女共94人,曾孙辈多达510人!光是他的直系后代,在弘治年间已经达到了767人,再加上众多的

妻妾女眷,整个庆成王府中,“正牌主子”就多达1000人。

这是人口最多的一位吗?

不是,没多久就被庆成王自己的儿子超越,这位儿子仅儿子就有一百余人,以致于每次聚餐自己的儿子们还要别人介绍才知道谁是自己兄弟。

而后随着人口越来越夸张,庆成王连自己的亲儿子亲孙子也不认识,还出现了王府下人和将军用自己的儿子来冒充他的儿子,来享受王府主子待遇的情况,朱钟镒急的跟皇帝请求帮助,帮忙查哪些是自己真儿子,哪些是假儿子。

而这些,仅仅只是明朝皇族的一个缩影。

从朱元璋建国初期,分封子孙“初封亲郡王、将军四十九位”。

洪武年间,山西省只有一位晋王,嘉靖年间,山西的皇族已经增长到了1851位;同样是洪武年间,河南省只有一位周王,到万历年间皇族达到了惊人的5000人!

如果你再去看皇室档案,玉牒上记录的人数,从洪武年间的58人增至万历年间的80000人!这还都是高级皇族,不包括数量更多的底层皇族。

根据人口史专家计算,明朝末年时期,朱元璋的子孙应该有了百万人之多。

【这样夸张的人口,与朱元璋的政策有关系。】

【老朱对大臣刻薄寡恩,不但制造洪武大逃杀,把功臣几乎杀光殆尽,给大臣的俸禄也是历朝历代最低的。就这还严惩贪官,剥皮萱草。

但是他最自己后代,准确来说仅限于儿子们,十分的溺爱。】

是溺爱,不只是疼爱,因为是没有理智、哪怕儿子是混账也依然给予诸多福利。

朱元璋规定:皇族子孙不受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而且公侯大臣见到还要“伏而拜谒”。而且儿孙们的俸禄极其丰厚,封为亲王的皇子年俸万石,还不包括大量土地和其他各种赏赐。

而且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所有消费都由国家承担:10岁起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结婚时发府邸、婚礼费用,死后还有丰厚的丧葬费。

如此这样还不满,老朱生怕儿子们子嗣太多钱财不够养孩子,所以还额外有个政策:多生一个孩子,就能多领一份俸禄。

因为藩王们没有任何职业,所以他们想要增加收入,就使劲生孩子,甚至为了生孩子,王爷们到处招纳妻妾,

强抢民女。

他们还把妻妾们的生理期编列成表,按期临幸,以提高效率,可以说是古代版的时间管理大师了。

【那么,这惊人的百万人,生儿育女靠谁?大量的妻妾;养儿育女靠谁?娶不起媳妇的百姓。】

【哪怕是底层皇族,压在地方官头上也是一座大山,以致于各地掌管后来惊慌地发现,本省的财政收入竟然不够养皇族支出的。】

比如明初,山西晋王府只需要年俸1万石,到了嘉靖年间,需要87万石;河南周王府,1万石增长到了69万石。

再到明末时期,山西的财政收入才152万石,但是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312万石;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王爷们消耗192万石。

朱元璋自己也大惊失色: “怎么会这样?”他的儿孙,怎么成了大明的拖累?如此大的消耗,不需要计算朱元璋就知道,百姓会受到极大地压榨。

当地方官府无法满足王爷们的需求,王爷们会勾结当地势力压榨百姓,地方官府也会为了钱财加重赋税..

朱元璋自己就是受不了元朝贵族的压榨才起义的,现在一想想那自己的子孙可能对后世百姓造成的压迫,再一想想可能导致的农民起义和亡国,老朱只觉得眼前一黑,再强大的心脏也有些受不了。

朱元璋也没想错,当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烽火燃起后,无论是哪一路起义军,对朱元璋的子孙屠戮殆尽。

无论是亲王还是亲王后裔,无论是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虏,无论是立刻下跪还是苦苦求生,通通都是一律诛灭,可以看到百姓对大明皇室极其痛恨。

【现在再回头看看那可怜的女子人口,首先,从中至少减去一半,作为本地藩王的妻妾

——你不会以为曾孙辈能达到510人就只需要510个女人吧?藩王几百女人,藩王的儿子们几百女人,藩王的孙子们几百女人,最后才是那510个曾孙。大小主子加起来1000多人,这些应该还只是有名分有地位的,妾室和连妾室名分都没有的通房、侍女、粗使女仆,远远不止一千人。】

你总不能指望,一个主子只两个人伺候吧?

"这么多皇族,竟然不削藩?"刘彻觉得手头蠢蠢欲动。这些皇族那么废物,只会生孩子浪费国库财政,为什么不削?后世的皇帝

这么废物?

嬴政: “朕早说了,分封制不可取。”如此巨额的皇族,不仅浪费国库钱财,还浪费粮食,浪费布料,浪费土地,浪费木材,浪费.…

这么多人口,不去给他修长城可惜了。

嬴政也蠢蠢欲动,很想来个跨时代征兵。皇族的人,身体一定很好吧,一定很能打吧?

大明朝的百姓,尤其是男人,听到了天幕上的巨额数字,已经开始恨得牙痒痒。“难怪我们娶不到媳妇,原来都被皇室的人占了。”

“本以为我们县里的贪官已经抢的女人够多了,没想到上面的更过分。”“一千人啊!一千个老婆孩子,比我们全村的人都多!”

越说,越愤怒。

这样的愤怒,种在了男人们的种子,终将有一天越烧越旺,直到彻底将上位者焚烧殆尽。

【减去一半女子之后,再看一下明朝的制度,不允许改嫁的节烈制度。】

【朱元璋下诏: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父守志,五十以后不改嫁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

洪武三年,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进行封赏,而在这一时期,他还下令旌表了一大批节烈妇女, "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和长寿老人忠臣义士等。

——值得注意的是,义夫指的是妻子去世后不再续娶的男子,也就是说朱元璋对不再嫁和不再娶都是同等嘉奖。

朱元璋还在乡党建有旌善亭和申明二亭,申明亭主要是处理纠纷和劝惩民众,旌善亭则是教化民众,宣扬良善之举。

里老将民众的善人善事和恶人恶事写在亭侧,以期教化民众,以示劝惩。这其中就包括民间孝

子、顺孙、义夫、节妇。

在明朝的乡族祠堂中,一般都设有“节孝祠” “贞节祠” “节烈祠”等,能入这样的祠堂,对当时的妇女来说是莫大的殊荣。上报官府后,官府还会为节烈修建祠堂和贞节牌坊,以及赐予荣誉称号;

在家族中,明朝家法族规中有不少鼓励和优待妇女守节的,会对守节妇女记入家谱并且给予物质奖励;而对于失节或是再嫁的妇女,许多宗法族规上虽然没有明文加以限制,但是基本上都采取不允许的态度,逐出族门,不能写入家谱,更有甚者直接处死。

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家族,三者密

切配合,严防死守,把女性牢牢地困死在了家中。

在这样全方位的死守下,明朝节烈妇女多达35829人,每年平均有130人左右,比宋朝平均一年一人增长了129倍。

【程朱理学发展于宋朝,但是在宋朝并不受重视,而且它诞生有一定的背景:那便是南宋时期官员宿妓成风,风气奢靡,程朱理学原本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约束社会上的奢靡风气。】

程颐道: “夫妇之道。当其初婚,未尝再配,是夫只合一娶,妇只合一嫁。今妇人夫死而不再嫁,如天地之大义。然夫岂得再娶?然以重者计之,养亲承家,祭祀继续,不可无也。故有再娶之理。”——此段话亦被朱子所引用,见《朱子全书》。

程颐认为,天地大义是夫只娶一妇,妇只嫁一夫。妇人守寡后不再嫁是天地大义,丈夫丧妻后为了养家继承香火可以再娶。

但是程颐也说: “大夫以上无再娶礼。凡人为夫妇也,岂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约?只约终身夫妇也。"

这就要求,男子也应该遵守“夫妇之义”,不应该再娶。

可以说,程颐对于理想主义和现实是分得很清楚。理想化的程度,是男女夫妇都守义,不再嫁也不再娶。但是碍于现实,只再娶也可以。

朱熹更为开明一点,在《朱文公文集》中说得更明确:“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

意思是说,虽然夫死后寡妇改嫁算失节,圣人不能禁,那常人自然更不必禁。

朱子甚至有更进一步的看法,不但丈夫死了,妻可再嫁;即便丈夫活着,如其不成器,无法养活妻子,妻子也可以主动离弃。

可以看出,宋朝时期的程朱理学也还没扭曲到明清那么夸张,也因为那时程朱理学不是主流,不受重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扭曲的都变得片面化只约束女子。

【义夫在明朝以前,还有忠贞之士的含义,到了明朝, “义夫”专指青壮年丧妻后不再续娶,在此之前,历代王朝从未有过男子不再续娶旌表的先例。】

【包括很多人可能没想到,朱元璋最初的表彰守贞烈女是针对男女双方,到了明朝后期依然有表彰。比如在明朝历史的记录里有很明确的表彰记录:

嘉靖十八年,旌表江西义夫

刘凤节妇周氏等十一人;嘉靖三十八年,旌表北直隶等处义夫一人,江西义夫一名李溥锦.…】

【在明朝的地方志中也有“义夫”的身影,比如万历年间,南昌地区有记载义夫葛元寿、杨琏、颜镛受到旌表。】

刘邦惊呆了: “丧妻不再娶,丧夫不再嫁,他的人口从哪里来?”

汉初时连续几代皇帝鼓励寡妇再嫁力度相当大,还有官媒帮忙寡妇说媒再嫁。没有帮丧偶男人说媒,因为都觉得再娶不是天经地义,哪里需要官府催促。可后世还真有义夫,确定是真的为了节义,不是娶不到媳妇?

【从宗族的角度上来说,女子丧偶后不改嫁,可以避免带走财产,而男子不再娶可以避免继母不慈对孩子不好,也可以避免日后子女不和分家导致的纷争。】

【但是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女子被约束的越来越严格,男子总有借口不履行。】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那可怕的男女比例,再减去一半的节烈,请问还有多少女子可以嫁娶?】

“呵呵,没有女人,那就自己消化,男人娶男人,男人生男人。”太平公主越看,被后世的男人气得越不轻。

她也是嫁过几次的人,一个是薛绍,另一个是武攸暨,若是按照明清时期的风气,自己定然是要被骂的。

不止是太平公主,在再嫁之风普遍的大唐,女性的反应最大。

【男女比例拉开极大,上层社会还多妻妾,那么底层百姓娶不到老婆怎么办?】【于是诞生了一种特殊的婚姻:典妻。】

【典即典当,典妻,即典当妻子。】

刘娥眉头微微一皱。

宋朝时期其实已经有典妻了,她在民间时就曾经见到过。

但是明清时期不是崇尚守贞骂,男子还典妻,那被典当的妻子回家之后怎么办?尽管还没听到天幕说完后续,刘娥仿佛已经看到了被典当妻子的悲剧结局。

【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时期,妇女面对地位下降反抗的同时,买卖婚姻已经开始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上流社会流行殉妾制度。晚期,殉妾制度走向没落,嫁妻卖妻开始兴起。】

【秦汉时期,有了完全买卖形式的嫁妻卖妻。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质妻,由原来的买断变成了抵押。

>唐宋时期,典妻迎来快速发展,不仅出现典妻,还出现了雇妻、贴夫等形式。元明清时期,统治者起初在法律上大力打击,依然阻止不了典妻的恶性发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