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五章

【让我们来具体看看汉武帝的货币制度。

最重磅的莫过于推出「五铢钱」。当刘彻决意把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政府,是经历了六次改革。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刘彻刚刚继位,改铸三铢钱。

原因简单,此前官方定下的「汉半两」流通标准几经变化后,定为重4铢,但事实上多数钱币的重量小于等于3铢。那就不如让法定货币名副其实。

结果失败了。民间私铸依旧猖獗,五年后不得不改为原来的汉半两。

刘彻不可能就此认输。想要阻止民间铸钱,或是不给矿源,或是提升钱币标准化的门槛。

第二次改革很快来了。给圆形钱币的外缘上了一道外郭,通俗点说就是镶了一圈边。这是秦半两与汉初钱币没有的技术。最直接的好处是无法再对钱币“摩钱取鉛”。

以前的钱币没有外郭,用锉刀磨一磨铜币外缘,磨下来的铜屑积少成多也能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增加外郭就能减少有意或无意间的铜钱磨损,实乃钱币发展技术上的重大进步。

第四次改革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其年代背景是卫青出征讨伐匈奴的第二年。

此时,刘彻下令制造镶有外郭的五铢钱取代以往的半两钱,并且特许郡国也能铸造这种新钱,亦称“郡国五铢钱”。

从此开始,第一种中国统一钱币「半两钱」退出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五铢钱」开始了其长达七百多年的货币史。

说回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在特许郡国铸造新钱的三年后,刘彻下令终止地方上的铸造权。

他给出了非常充分的理由,郡国五铢的工艺参差不齐。地方上做不好,所以铸币权全部归于中央,才能做出外郭锉平的加边工艺,称为“赤仄五铢”。

其后两年,“赤仄五铢”与市面上的“郡国五铢”进行一比五的价格比流通。以中央铸币慢慢取代原有的地方铸币。

元鼎四年,第六次货币改革。

刘彻重申了仅有中央铸币厂“上林三官”铸币是合法的,其他钱币皆被废除不再流通。至此,五铢钱彻底推向大汉全境。

/>

早期失败后没有冒进,而是步步为营式推进。就如推出「五铢钱」时,特批给郡国铸造特权。

汉朝对外抗击匈奴时期,没有一味使用中央权力强硬推广新币,而是充分利用各地地方影响力铺开了新币。

等待时机成熟再用地方技术落后为由取消其铸币权力,最终成功让铸币权归拢于中央。

历代习惯将秦皇汉武并称,其原因在货币改制中可见一二。汉武帝完成了始皇帝的未尽之事,实现了货币真正的统一。】

水镜前,嬴政若有所思地将汉朝货币改革进程记录在案。

这些都是前瞻性历史经验。说的不只是铜钱,更是中央如何利用经济与货币手段兵不刃血地辖制地方权力。

大一统无法一蹴而就,那是一场持久战,充分利用时间这味良药才能通向成功。刘彻的六次货币改革,咕咕却只说了五次,剩余的那一次应该与「纸币」相关吧?很快,水镜影像表明所猜正确。

【刚刚没有提到的第三次货币改革,发生于元狩四年。这一年,卫青与霍去病率兵出征匈奴。打仗最费钱,那要怎么筹集高额军费呢?「白金三品」与「白鹿皮币」被推了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