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 > 第173章 专题:华夏黑月光4

第173章 专题:华夏黑月光4

李世民和刘彻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

在赵国时,他苦练武艺,直接用拳头把欺负自己的人揍回去了。

小孩子打打闹闹,大人总不好插手。而他和赵姬的处境反正已经很糟糕了,也没有更糟的余地。

等到逃回国的路上,更是凭借自己的本事躲开追兵。李世民在这方面确实嗅觉敏锐,追兵压根找不到他们的行踪。

争夺王位也难不倒他,虽然他不擅长宫斗,不过在大秦,他也不需要宫斗。子楚是个聪明人,他会选择更有能力的儿子继承王位。

李世民只需要稍微展现一些自己的实力,就可以把弟弟成蟠比到渣都不剩。

和始皇、刘彻擅长收小弟不同的是,李世民擅长和下属打成一片。无论文臣武将,都逃脱不了他的魅力。

因而,在嫪毒之乱发生时,李世民手下也不缺人用。不过他并没有坐镇后方掌控大局,而是选择了亲自带兵镇压叛乱。

在军功起家的大秦,一个能自己带兵的秦王确实很占优势,能够迅速拉拢人心。

无论是嫪毒、吕不韦还是成蠕,造反的人都会成为李世民枪下的军功章。

亲政之后,李世民选择了暂时休养生息。

历史上始皇花了九年的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才能一口气灭六国。而在灭六国的途中,始皇同样已经开始为大一统后的治国做准备,否则不可能十年完成目标。

李世民暂时还没想到那么长远,但他看出了大秦需要休养生息。昭襄王和庄襄王在位时都是连年征战,大秦急需修整。

好在这对李世民来说不算什么难题,贞观初年他就干过类似的事情。哪怕如今失去了记忆,有些东西也是刻在骨子里的。

继位前,李世民曾经接受过来自父亲子楚的教导。

庄襄王告诉他,大秦历代国君都在朝着一统天下努力。他们的梦想就是称帝,成为周天子那样统御四海的王,而不是区区诸侯。

李世民既然继任了秦王,他自然不会让大秦几代心血付之东流。更何况一统天下,这是多大的诱惑?没有哪个政治生物可以抵抗得住。

所以在完成休养后,李世民选择了发兵。

历代大秦国君都是自己在咸阳发号施令、将打仗交付给

手下将领的。但李世民不一样,他喜欢御驾亲征。

如今还没到他必须待在咸阳的时候,国内领土不算大,他还有机会上战场发光发热。

大秦本就有厉害的名将,再加上一个李世民,更是如虎添翼。且李世民擅长用人,哪怕他不在咸

阳,国内也不怎么会出乱子。

灭国进度一时之间,非常喜人。

虽然在之前的阶段李世民花的时间稍多了一些,但在灭国初期反而拉平了差距。可见,大秦有两个顶级将领造成的蝴蝶效应的是相当恐怖。

灭赵时,这一点影响拉到了最大。

外有两大劲敌,内有郭开拖后腿,李牧支撑的时间远比历史上要短。灭燕时,李世民和李信配合,再次将优势拉大。

局面一片大好。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出现了——灭楚时昌平君反叛。

昌平君作为楚考烈王和秦国宗室女所生之子,在此之前一直担任大秦相国。他表现得就像一个正常的秦国宗室一样,一心一意为大秦着想。

始皇都没防住他搞事情,一向待人以诚、信任自己人的李世民跟头跌得更惨。最糟糕的是,历史始皇好歹是坐镇中央的,有他盯着,昌平君造反也只能逃出咸阳去地方搞事。

但李世民却是自己在外亲征,许多权利暂时移交给了心腹文臣处理。而作为相国的昌平君,就是其中之一。

于是这次昌平君直接在咸阳搞事了。

期间那些原本有秦王镇压着不敢明目张胆动手的楚系势力,直接露出了水面,公然支持昌平君。

昌平君认为自己是秦国公主之女,也算有大秦一半的王室血统。他借此要挟李世民退兵,否则哪怕他不能争夺秦王之位,也能自立为楚王,让大秦咸阳成为楚国的地界。

李世民当然不怕他的威胁,但是亲近之人的背叛才是对他打击最大的。可这样的背叛,在先秦时期只会反复出现。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李世民带兵回到咸阳,顺利镇压了昌平君的反叛。这次的事情也暴露出了秦王常年在外征战会引发的严重问题,都城还是必须得有他亲自坐镇。

若是李世民当时没有带兵在外,即便不能提前发现昌平君的小动作,也能威慑得他不敢直接在咸阳动手

所以在此之后,李世民不得不放弃了亲征。

而且随着领土不断扩大,他也确实不能再去外头浪了。要管的事情越来越多,他这个当王上的没办法乱跑。

好在作为顶尖武将之一,李世民的战场嗅觉不会因为他远离前线就消失。哪怕坐镇大后方,他也能通过战报里的只言片语判断局势。

只可惜由于昌平君这次搞事造成的后果过于严重,大大影响了灭楚之战。原本王翦和项燕对峙三年便能搞定的楚国,因此徒生变故,往后多拖了两年。

所幸李世民不像那些不懂打仗的皇帝,他自己能够判断出来王翦是不是在正经打仗,不会做出逼迫将士正面出击的蠢事。

其实之所以会多拖两年,主要还是李世民没有狠下心来将楚系势力全部清除。他认为部分有才能的人是可以招揽到自己这边的,不一定非得赶尽杀绝。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他也确实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对方。但上位者总是容易忽略一些小人物。大才自己确实投诚了,可他们身边难免有一些仆从是心向故国的。

哪怕这些仆从自己得不到太多的消息,在楚国的支持下向外继续扩张势力、拉拢其他大臣,也不算太难。

楚国就是借着这些人,依然获得了不少秦国的重要消息。

这种事情但凡换到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显得很离谱,但是在先秦时期就很正常。这里没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大家都是很现实的人。

堂堂一国丞相,送点金银财宝就能让对方帮忙向王上进谗言,你敢信?还有什么派个人游说相国“王上宠爱大将军更甚于您”,就能让相国反手坑死大将军。

以及两个国家的国相都想打某国,担心自家王上不答应,于是私底下密谈。回去之后忽悠王上说出五万人就能打,等到一共十万的人派出去发现打不过也不要紧。反正打都打了,王上还能不继续增派兵马吗?

先秦时期的人才确实很有本事,但是坑起老板来也是眼珠子不眨一下的。对付这些人,就不能太和他们打成一片。

要么保持作为王上的威严,让底下人不敢搞小动作,比如始皇那样。要么就是直接不当人,不给下属坑自己的机会,要坑也是自己坑他们,比如刘彻这样。

李世民就是吃了太信任别人的亏。

所以灭完六国之后,他又一次栽进了

同一个坑里。

当时大秦朝堂上老调重弹,提议分封诸位公子。分封公子不是重点,大家真正想要的是分封功臣。

就像西周开国时给姜子牙分封齐地那样,灭六国的功臣们谁不想当诸侯呢?

李世民或许对于那些非长孙皇后所出的儿女们没有太多的偏爱,但是面对跟着自己出生入死一起征战沙场的武将,他很难冷得下心来。

可李世民也知道,诸侯国的权利太大了,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就不好处理。所以李世民选择了折中的方案。

封地可以给,但是只给食邑,不给超过中央的权利。

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基本上封国内部不受中央管辖,只听诸侯王的话。然而李世民却规定诸侯王只在封地有一定的特权,不能越过中央。

这样的封地乍一看似乎问题不大,但不是所有功臣都通情达理的。有些人觉得能多个封地总比没有好,大秦的爵位无法世袭,封地好歹可以传承下去呢。

也有人恃才傲物,对此不满。他们认为凭什么当初跟着姬发打天下的臣子可以成为一手遮天的诸侯,他们却不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