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有错字不易更正。
毕昇想寻找方法改进印刷术,但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思路。
这日,毕昇带妻子和孩子一起回乡祭祖。
两个孩子在乡下感到无聊,于是用泥巴玩起了过家家,他们用泥做成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
毕昇见了,灵光一闪,心道:雕版印刷术能不能也学孩子们玩过家家一样,用泥刻成单字印章呢?这样一来不就能随意排列成文章了。】
【毕昇的行动力强,一回到印刷铺,他便开始实验活字印刷术,他先用胶泥制成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分类存放在木格里备用。
再将胶泥活字排列在涂有药剂的铁板上,加热使字面平整,冷却凝固形成要印的版型,印刷时,刷墨覆纸施压,印完后加热药剂脱落字块以备再用。】
外界,百姓们眼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天幕,生怕错漏了哪一道制作步骤。
这些都是技术啊!大族藏私,官方垄断,绝不会传授给他们的珍贵技术。
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木飞雕.....事物虽好,但离他们太过遥远,底层平民无法使用它们致富,唯有实力雄厚的一方财主或国家统治者才有资本去做。
北宋,师兄们惊叹的看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一位师兄收回视线,转向毕昇:“《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弟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弟你太聪明了!”
毕昇有些羞赫:“师兄别夸奖我了,天幕不是讲了吗,是我家两个孩子教我的。”
师兄道:“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偏偏只有师弟发明了活字印刷,可见你最有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余师弟们听了,茅塞顿开,对毕昇肃然起敬。
【活字印刷术减少了印书成本、大大提高了排版效率,只需雕制一副活字便可排印任何书籍,虽然制作活字的工程大了一些,以后排印书籍却十分方便。
然而,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并未在当时得到足够重视,官方推广的依然为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发展到宋代已十分成熟,而活字印刷术才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活字可反复使用,但对工匠的识字能力有一定要求。
而底层民众,大多不识一字。】
宋朝的君主们心有戚戚,方才还以为天幕要把他们拎出来批斗,骂他们有眼不识珠了。
是啊,活字印刷他们大力推广有什么用,排版不易,校对又是一道大工程。
印刷工人有识字的硬性要求,否则
排出的书籍容易出错,这样想想,还不如继续沿用雕版呢,多费些材料罢了。
不过某些君主还是有些脸疼。
? 如?您?访?问?的?罓?阯?發???????不?是???f?????ě?n?2?????????????????则?为??????????点
这位毕昇说不定就在他们的治下,他们自持文治昌盛,却连个活字印刷都发展不起来。
【活字印刷术后来广泛应用在什么时代呢?】
【答案是:清朝。】
【清朝的报纸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办报制度起源于唐朝,初为官方所用邸报,后来陆续发展,到了明清两朝,民间小报十分丰富,大到皇帝的谕旨诏令、朝廷大臣的台谏、边疆战事,小到某个官员被皇帝召见、臣子们被罢官升官之类的朝廷动态,小报上都能看到。
清朝的邸报因用木活字印刷,印刷质量不佳,字体歪斜、墨色漫漶,校对也不够精确,但依然受到众人热捧。
报纸在我国古代流行,是历史上新闻传播技术的一大进步,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不止流行于国内,还流传到世界各地。】
视野缓缓腾空,从辽阔的地面,到一望无垠的天际,一直升到高高的天际外。
印刷术的传播路径显化成无数条金色长流,十五世纪,传入欧洲,十六世纪,传入非洲、美洲、俄国,十九世纪,传入澳洲。
天幕在讲华佗那一期故事时,人们简单见过西方国家的所在地,了解遥远大陆的另一边,有一片西方国家,再隔着一片大海,有个名字叫美利坚的王朝。
但是现在,他们见到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