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257章 刑徒

第257章 刑徒

第257章 刑徒

「徭役轮戍,是先人定下来的制度。」

「何况我大秦以耕战立国,哪里能在这方面减轻管控呢?」

元年夏末,风雨还在酝酿的时候,

在嬴秦的朝堂上,

又有官员向二世皇帝提出了意见。

因为扶苏有意更改「戍兵」的政策,让其和徭役的惩罚同等——

按照律法,

如民夫服徭役迟到,那麽会根据其迟到的天数,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或罚钱丶或肉刑。

但如果是作为士卒,被徵发去服兵役,戍守某地,那麽迟到的惩罚就要十分严重了。

「失期者当斩首!」

扶苏在上郡的时候,

就遇见过这样的事。

他甚至还询问蒙恬,为什麽要如此严苛的对待这些从遥远之地,被徵发来服兵役的士卒。

蒙恬告诉他,「治军和治民,并不能混杂起来。」

「民生之中,经常会发生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所以在处理这些事上,要考虑很多,也要学会权变。」

「毕竟一些常见的意外,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但是军队却不一样。」

「训练士卒的目的,是为了作战。」

「如果管理松散,以至于在战场上出现了意外的话,那造成的问题就太大了!」

「军令如山」的道理,

可是无数先人用自己的血泪总结出来的。

扶苏听了,虽然心中认为其有些道理,却还是觉得过于严苛了。

他说,「现在天下已经统一,战事并不像以前那样频繁,徵调的士卒可以减少一些,对他们的要求也可以放松一些。」

「百姓征战太多年了,承受的苦难也太多了,现在他们正是需要缓一缓的时候,怎麽还能拿战时的要求,去严格的对待他们呢?」

蒙恬想说:

文恬武嬉,就是从微末之事上开始的,哪能因为天下安定,就放松武备和训练呢?

长公子学习儒家的智慧,怎麽会不读《孟子》,不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呢?

但最后,他没有将这些话说出口,只是告诉扶苏,「这是朝廷的制度,我身为军人,只是服从命令罢了。」

于是,

等到扶苏继位后,

他便提议将那「失期当斩」的规律改变。

但落在朝堂的贵人眼中,这就有点触犯大秦的根基了。

秦国能一统天下,

首要在于军事强过六国,因此可以横扫。

而且军功爵制实行了百多年,上下得利者不知多少,

哪能因为天下统一,就废弃这个制度呢?

北边的匈奴,

南边的百越,

乃至于东渡大海,至今没有被找到的齐国馀孽,

都是大秦锐士的敌人,都可以带来新的军功嘛!

但扶苏的态度很坚定,黑状也重新登上朝堂,对这位新帝表示了极大的拥护和支持。

黑状做事,还是比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要成熟很多的。

他复出之后,很快联络上了跟黑氏交好的那些官员,以利诱之丶以理服之,让他们支持起了二世皇帝。

于是最终,

双方各自退让了一步:

边防乃国之大事,

现在长城还没有修好,匈奴又有卷土重来的势态,不能够疏忽。

所以上郡那边的戍守,要遵循旧制。

但是在内地和东北地方的戍守,却是可以放松一些,采用更加宽松的制度。

位于东北的燕地,距离秦朝的中心更加遥远,匈奴的主力也不在那边,更多的是早就被诸夏君子轮过几百遍的东胡。

这些蛮夷已经失去了侵犯中原的力量。

所以咸阳的贵人们认为,那里的防御,并不需要太过担忧。

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但是消息的传递,

是需要时间的。

在始皇帝去世之后,地方的官僚很快便懈怠了下来。

扶苏是个仁德的君子,

人们对君子的畏惧,总是比暴君要少的。

更何况已经在地方上联络手下,摩拳擦掌,预备复国的六国贵人们呢!

他们得知扶苏继位以后,就凑在一起商议过:

「扶苏的名声,天下许多人都知道。」

「他做了二世皇帝,是会推行一些仁政,收揽一些人心的。」

「而我们之所以还能在各处藏身,并且为复国大业做准备,就是因为人心还思念故国的统治,认为自己并非秦人。」

「要是真让他坐稳了位子,引起天下人的感激尊崇,那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复兴的可能了!」

「不能让他的政令流传到地方!」

于是,

六国贵人便联络上地方相识的官员豪强,想办法让中央的命令,不能落实下来。

法度和政令虽然好,

那也得让它得到执行才好啊!

直接装自己没有受到命令,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始皇帝在的时候,已经在全国搭建起了完整的文书传递系统。

但他们完全可以拖延,或者提出反对意见,说自己这边「民情特殊,难以执行,还请三思」。

等文书在地方和中央来回几次,他们想做的东西,也早就做好了!

是故,

扶苏一些轻徭薄赋的政策,

在三晋这些更早被收服,控制力度更强的地方,得到了推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