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小沙这个似乎来自于未来的科技就这样被撬出了一条小缝!
「嗯!」魏书杰和郑思瑶双双点了点头,对这种思路也是极为认可。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先搭建框架再填充内容,然后逐步训练提高,绝对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而且对于这类训练,白驹科技一定是非常擅长的,小沙的成功案例就在这里。
这不,就这麽会儿的功夫,郝成就开始唤起小沙,给这样一个工具取一个名字了。
墨枢——这是郝成从小沙给出的几个备选中选择出的工具中文名称。
中国古代墨子学派擅长跨界思维,墨子曾用「本丶原丶用」三表法来来解决认知差异,《墨经》就体现了这种无穷智慧。
而「枢」字,来自《鬼谷子》「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正代表着该工具作为核心枢纽连接各类不同领域。
至于英文名字,小沙直接建议使用「SynapseAI」,「Synapse」一词,其本意是「突触」(生物学领域的神经元的突触)。
郝成觉得十分贴切,就悉数采用了。
「郎朗上口,寓意,商业传播等各类属性都在小沙的考虑范围之内,」
魏书杰不住的感慨道:「小沙的能力相较之前又更强了,就算让人去取,无外乎也就如此了。」
「工具开发的事儿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工作还是设计机器如何判断多少这个算法。」
话题刚刚稍微拐了个弯儿,但对于郝成来说,这项工作才是当务之急,不仅涉及到新的晶片,更是涉及到小沙能力的进一步成长——
先前,小沙可是有提示的,解决该问题,可以进一步提升小沙的类人思维能力。
「郑教授,谈一谈你的看法吧。」
郑思瑶的笔记和论文,郝成这两天都有系统的研究过,结合自己在深夜课堂学习的内容,郝成决定带着他们梳理一遍这个过程。
独木不成林,万花春满园。
郝成从一开始就没想过一个人去做完所有的事情,只是最初的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小沙究竟是如何训练丶如何成长的,去研究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但现在,他的目标已经明确了。
办公室的里的那个大圆套小圆的示意图,郝成又在中间加了一个「中圆」,将要做的事情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从现实科技出发往前走,而另一部分,就是从大圆的交线出发往回推理。
第一部分从现实科技出发往前走的这个过程,郝成决定聚拢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来和自己共同向前推进。
而从大圆的交线往回推理,其实就是小沙现在的微意识体能力往回倒腾,以及自己在深夜课堂学习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这些东西远超现在的科技水准太多,郝成决定继续自己研究。
也确实,这些东西,暂时也没人能够帮得上什麽忙。
「我们都知道,多与少,大与小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
郑思瑶听到郝成让自己谈一谈看法,也是拿出自己的平板,给两个人展示了一个画面,只见画面中一张宣纸被泼了一团墨,然后问道:「这团墨迹是大是小呢?」
「当然是大了!」魏书杰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
郑思瑶微微笑了笑,手指戳了戳平板,然后道:「这是一个放大了一千倍的效果,实际这个宣纸它足足有一尺宽,七尺长。」
将图片缩到原始大小,那团泼墨就是一个小小的黑点了,不仔细看甚至都看不太出来:「现在又是大还是小呢?」
郝成点了点头,但并没有说话。
他看的出来,郑思瑶现在是进入了教学状态了,该说不说,她教学能力应该挺强的,至少自己旁边的这位魏书杰先生就被她给引导的完全跟着她的节奏在走。
郑思瑶接着说道:「实际上,人判断多少和大小是基于自己的直觉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对比。比如,我们到了一个景区,往往会感觉哪哪儿都是人,人非常多。
「但很多时候,这并不一定准确。甚至,每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可能我们觉得人特别多,因为一直排队了。但景区管理人员却还嫌少。」
郑思瑶一边说着,一边在平板上写下两个大字:「态射!」
郝成笑了,态射是范畴论的一个概念,而在数学上,它又是数学结构之间保持结构的一种过程抽象!
郝成拿到郑思瑶的笔记以及模糊函数的相关的东西的时候,就想到了一件事儿,这个过程抽象,跟先前自己在微意识体训练的学习中,那个映射的概念究竟有着一个什麽样的联系?
这个问题郝成思考了很久。
微意识体训练过程中,对于个性丶情感甚至欲望等人类独有的东西进行量化丶映射再到融合的训练方案,郝成已经整理和学习了无数遍了。
这其中涉及到的超级符码系统,郝成也在抽丝剥茧的去学习和了解。
而态射这所谓的过程抽象,其本质也是一种符码系统。
这俩概念,从本质上说其实是一致的。
再加上小沙说,解决这个问题,小沙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郝成最开始还理解错了,理解成了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奖励,现在来看,大概率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是对小沙的一种训练。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郝成是激动的。
这是他第一次将现实的数学知识和深夜课堂的微意识体AI的相关训练联系到了一起。
而且,看起来这个「概形态射」的理论,它就是微意识体训练的初级或者幼苗阶段的基础理论。
郝成搞懂了了它的基础原理和训练方法!
就这样,小沙这个似乎来自于未来的科技就这样被撬出了一条小缝!
与其什麽都不知道,小沙「咔咔咔咔」的就能力提升了,他更喜欢这种自己能够明白并知晓原理的能力提升。
「魏书杰和郑思瑶这一对,那简直就是我的福星。」郝成心里顿时萌生了这麽一个想法。
郑思瑶继续讲解着她的相关研究:「人眼判断一个东西是多还是少,咔嚓就这一下,判断就出来了,那是基于经验和对比。
「类似的,机器如果判断,就会将这个画面定格下来,比如刚刚的这个墨团,将整张纸分成一个个的格子,然后查数,满格或者超过一半的墨迹算1个,低于一半的不算数,然后跟全部的格子作对比,如果超过了50%,算多。
「这是通常做法。而现在,我们不再计数了。」
郑思瑶回到了自己的专业:「我们定义一个范畴,作为对象间的抽象化关系……」
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了深入领域,这东西可比高等数学难多了,郝成当然听得懂,他在深夜课堂里学习的各种抽象的东西比这玩意儿抽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