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辽东督师的面子,仅仅只能让人家出来溜一圈,还不足以令他们拼命。
如果不是挨着京师,兵部又对首级核验严格,还可以靠杀良冒功糊弄。
此时在朝中文武的眼皮子底下,以往那些糊弄手段,自然是不能用。
事实上,辽东镇也不是完全不听命令。
导致双方关系闹僵,永宁帝同样负有很大的责任。
北虏入寇的第一时间,皇帝就派出钦差,向辽东镇进行了问责。
一度罢免了多名高层将领,引发了辽东官兵的抗议。后续迫于局势需要,又恢复了他们的职位。
看似事情结束了,但辽东镇高层现在已经不敢相信朝廷。
毕竟,他们干的破事太多,其中很多都是犯忌讳的。
按照大虞律处置,一个个都能拉出去凌迟。
为了避免朝廷秋后算帐,他们选择了趁机向朝廷提出了条件。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总结起来的话,主要有三条。
一丶要求朝廷增加辽东镇的军费投入,保证不漂沫丶拖欠钱粮。
二丶向朝廷争取更多的人事自主权,即:主要将领世袭罔替,军中职位由他们提名产生。
三丶仿照节度使制度,在辽东实施军管制度,府县一级不再任命文官。
相当于明晃晃的说,自己要割据一方,朝廷自然不可能答应。
如此要命的条件,他这个辽东督师,都不敢上报朝廷。
不光他不敢上报给皇帝,朝中一众文官,都忙着给捂盖子。
扶持辽东镇是他们的决定,现在失去了控制,就成了他们的责任。
在这种背景下,锺景明能够做的就是对上糊弄皇帝,对下忽悠辽东镇一众将领。
讯息的不对称,直接让永宁帝和辽东镇诸将,一起产生了误判。
永宁帝觉得是对辽东镇太过宽容,以至于这些将领嚣张跋扈。
而辽东镇的诸将则认为,朝廷在认真考虑他们提出来的条件,只要再加点儿筹码,朝廷就会派人和他们谈判。
不奢望朝廷能同时答应三个条件,随便答应其中一条,他们都是血赚。
实在是不行,他们还可以继续让步。
毕竟,辽东镇虽然兵强马壮,可后勤上严重依赖朝廷。
真要是闹翻了,朝廷一断粮,他们马上就要崩溃。
投奔北虏,这个选项是不存在的。
别看北虏威风,实际上还是穷的一批。
抢来的财富,基本上都通过走私贸易,回流到了大虞境内。
光养活他们自己那点儿兵,都要精打细算支出。
根本没有馀力,再养活一支辽东镇。
最少投奔过去的仆从军,获得的待遇,就远不及大虞这边。
「厉害!」
「敢问锺大人,辽东镇是如何打出这等传奇战绩的?
史官们都打起精神来,这可是开历史的先河,锺大人的分享必须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
景国良当即嘲讽道。
辽东将门的吃相太过难看,朝廷派过去的各路大军,不是被他们坑死,就是被他们吞并。
在这一过程中,勋贵集团同样吃了不小的亏。
明知道坏了规矩,怎奈朝廷需要辽东镇卖命,只能暂时把问题搁置下来。
好不容易,等到现在这个机会,景国良自然不会让锺景明轻易糊弄过去。
虽然光这点儿事,弄不倒辽东镇,但能够影响皇帝和百官的看法。
扶持辽东镇的,仅仅只是一众参与走私贸易的关系。
在朝堂上,这些人虽然身居高位,可总体上依旧是少数。
大部分官员,在北虏入寇之后,就对辽东镇丧失了好感。
在大家朴素的观念中,北虏能够绕路入关,那就是辽东守军失职。
真想要拦截敌军,辽东镇完全可以在敌人刚行动之时,就做出直捣黄龙的姿态,逼迫敌人放弃作战计划。
能够做到的事情,偏偏没有去做。
在很多官员心中,辽东督师锺景明,才是北虏入寇的第一责任人。
有了景国良带头,瞬间朝堂上就掀起了弹劾潮。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帮忙的辩护,可很快就淹没在弹劾潮中。
知道局势失控,原本支持锺景明的清流们,果断选择了明哲保身。
一起发财可以,但是一起下地狱不行。
论起扣帽子,还是文官更加专业。
眨眼的功夫,锺景明身上就背负了数十条罪名,甚至说他是北虏的内奸。
「陛下,臣冤枉啊!」
见局面不对,锺景明急忙跪倒在地喊冤。
可惜永宁帝对他的怨念,丝毫不比群臣少,对他的哀求置若罔闻。
如果不是考虑到北虏的威胁,担心此时处置锺景明,可能引发辽东镇的剧变,他早就下旨拿人了。
「陛下,宣大总督李志鸿在狱中畏罪自杀了!」
宦官带来的消息,为锺景明争取到了喘息之机。
刑不上大夫,这是官场的潜规则。
正常情况下,这种层次的官员,即便是进入诏狱也是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没有皇帝的授意,锦衣卫可不敢对他用刑。
宣大总督李志鸿是作战不利,才被锦衣卫押解回京的。
朝廷没有第一时间给他定罪,那就存在着运作的空间。
毕竟,这次的情况特殊。
宣大的任务是防御鬼方入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鬼方和鞑靼都是水火不容的仇敌,双方隔三差五的厮杀。
谁也没有想到,鞑靼敢从鬼方那边借道,更想不到双方能够组成联军。
敌人一下子得到了加强,宣大守军顶不住是正常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换任何人担任宣大总督,也阻止不了北虏入寇。
在怎麽给李志鸿定罪的问题上,朝中也发生了争执。
有人主张杀重罚李志鸿,也有人认为李志鸿罪责不大,应当从轻发落。
后者的声音,要远大于前者。
都是在朝堂上混的,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成为倒霉蛋,给别人留一线生机,也是在给自己留退路。
按照这种局面,即便朝廷要进行重罚,也罪不至死。
偏偏这样一个人,在狱中自杀了。
「畏罪自杀?」
「朝廷都没有定罪,哪来的畏罪自杀?
该不是有人想屈打成招,李大人不堪受辱,才被迫自杀的吧!」
首辅万俊辉当即发难,矛头直指锦衣卫。
李志鸿可以死,但是不能死的不明不白。
作为文官之首,遇上这种事,他必须出头。
「说吧,李志鸿怎麽死的!」
永宁帝冷漠的质问道。
诏狱,这种看守严密的地方,想要自杀都不容易。
尤其是李志鸿这种高官,十二个时辰都有狱卒守着。
除非有人授意,否则他是不可能畏罪自杀成功的。
「陛下,此事奴婢也不清楚。
消息是下面人送来的,具体情况没有详细说明。
锦衣卫指挥使,已经赶过去查看了,想来很快就有消息传回来。」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