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里外。
李定国刚刚抵达梁山集就接到了榆园军家属送来的消息:安平镇附近出现大量满载货物的船只,有商船,也有水师战船。
由於船只太多,纤夫根本拉不过来。
当地官府招募附近百姓去岸边拉纤。
李定国问榆园军家属:“这些船什麽来头?”
“据纤夫说是朱国弼的辎重部队。”
“辎重部队?”李定国笑了:“朱国弼还是太年轻了,竟然把辎重放到後面!”
朱慈炯咧了咧嘴:“你这就有点欺负朱国弼了,谁行军打仗不把辎重放到後面?”
李定国嘿嘿笑了两声,询问道:“殿下,时机已经成熟,动手吧?”
朱慈炯点头:“动手。”
随着命令下达,大军兵分两路。
朱慈炯和李宪忠带着三千五百骑兵继续向北,围困安平镇。
李定国则再次进入榆园埋伏起来。
当天傍晚,朱慈炯和李宪忠兵临安平镇城外。
此时城外的水面上停满了船只。
有商队的商船,有渔民的渔船,更多的则是朱国弼水师的补给船和战船。
看着突然出现在岸边的骑兵,朱国弼的水师以为是友军,纷纷招手示意。
回应他们的不是招呼,而是箭矢。
一阵箭雨落下,战船和辎重船上的叛军惨叫连连。
此时他们才知道岸边的骑兵是敌人,并非友军。
为了活命。
有人跳入水中,游向对岸。
有人砍断缆绳,打算顺流而下,脱离弓箭的射程。
可水面上的船只太多了,根本没有逃跑的路径。
水面上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还有人躲在船舷後面,用各种武器反击岸上的明军。
可是他们刚一露头就被箭矢射中。
随着第二波箭矢落下,无数叛军开始投降。
此时岸边的明军大喊:“定王殿下奉旨平叛,念在尔等都是大明子民的份上,投降不杀,否则杀无赦!”
“别放箭,我们投降,我们投降!”
水面上响起一片投降声。
随着投降的人越来越多,现场的局面有序了许多。
李宪忠并未注意这里,他在盯着远处的安平镇城墙发呆。
来这之前,朱慈炯告诉他要拿下安平镇迫使朱国弼加速行军。
安平镇城墙周长八里,高不到三丈。
看着高耸坚固的城墙,垛口旁数不清的士兵,李宪忠担忧道:“殿下,仅凭咱们自己恐怕无法拿下安平镇。”
“呵呵!”朱慈炯淡淡一笑:“为何?”
“咱们麾下只有骑兵,没有步兵和攻城器械。
“呵呵呵...”朱慈炯笑意更浓。
李宪忠被他笑的心里发毛,沉声问道:“殿下为何发笑?”
朱慈炯止住笑声,看着李宪忠的眼睛:“俗话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里不是辽东,咱们的敌人也不是建奴,没必要用武力攻城。”
在李宪忠疑惑的眼神中,朱慈炯对着身後喊道:“来人!”
一个亲兵催马来到他身边:“末将在!”
朱慈炯吩咐道:“与城中的锦衣卫取得联络,告诉他们我军会在明日辰时围城。命他们明日卯时末刻在城中放火,辰时一刻打开任意一扇城门。”
“末将遵命。”亲兵告辞离开。
朱慈炯身边的亲兵都是锦衣卫出身。
他们不但能保护朱慈炯的安全,还可以帮朱慈炯向其他锦衣卫传递情报。
一个时辰后,完成补给的朱慈炯带兵离开。
城外已经向朱慈炯投降的叛军立刻傻了眼。
他们本想跟着朱慈炯一起离开,可他们的两条腿追不上战马的四条腿。
没投降的叛军先是愣了一会。
反应过来后纷纷弃船上岸,来到安平镇城外,要求进城。
城中守军不知道里面有没有奸细,根本不敢打开城门。
城外的叛军顿时大怒,甚至摆出了攻城的姿态。
即便这样,守军还是没有打开城门。
双方开始骂街,僵持。
搜书名找不到, 可以试试搜作者哦, 也许只是改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