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秦皇汉武唐童现代留学日常 > 分卷阅读126

分卷阅读126

胡人于北,经过血腥杀戮和主动学习,已经与汉人渐渐融合。他母亲的窦氏,祖母的独孤氏,当时都是所谓“虏姓”。虽说长得完全就是汉人的样子,多少年通婚下来,恐怕汉人的血脉早就超过胡人的血脉了,但出身毕竟放在那,大家都知道。

在那样的时势下,大隋统一天下,汉人重主中原,突厥却是个军事上并没有优势的塞外异族,所以时人并没有汉对匈奴这样的仇恨。

在后世学习时接触的一些概念浮了上来,李世民想到那个大唐,许多胡人也生活在境内,并且任了高官,忠心耿耿。他的时代,是不是很适合塑造民族国家的概念?

他一代人肯定是办不成的,一定要作为一个朝中公认的能够延续的长期国策去办。

李世民随卫青出雁门了。这一战本不是必须,匈奴的入侵已经被打退,但不给他们一个教训,刘彻心气不顺。况且他也不想打乱卫青的成长之路,明年就是收复河南地的战事了,他一点风险都不想冒。

不过毕竟从容了许多,汉匈战事进行的同时,大汉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也没受影响的如期举办了。

从上谷郡长途跋涉而来的赵常早早动身,从遥远的边郡赶了过来。

他们上谷郡的人武德充沛,文风就一般了。赵常家境尚可,但他自幼体质偏弱,注定走不了投军立功的路,所以打小父母便送他去读书。

只是边郡之地确实也没什么高明的老师,赵常颇有点文不成武不就的意思,似乎以后只能回家继承上千亩地和羊群牛马过日子,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了。

转机出现在他交游时偶然听人说起的事情上,道是从京城发了一批书到县里,除了百家学说,还有数算图形之类的学问,似乎还有工匠之学。

边郡不但少名师,也少藏书。赵常欢喜的与朋友一起去县城询问,得知县中果然设了藏书室,也果然书极多。可以买,也可以抄。若是本地子弟,有人保举的话,还可以交一笔押金借回去一个月。

赵常不缺钱,他就缺书,当下一口气把几家显学的书都买全了。至于其他,他本没有学的意图。

数算也就罢了,工匠之学是君子不屑去学的,赵常想着他得继承家业,学一学数算好像也不错,便买了本数学教材回去。

哪知道他的天赋不在文科而在理科,那年他十七岁,六岁开蒙读了十一年书,背得滚瓜烂熟,义理也说得明白,问起自己的见解,依然是两眼一瞪不知所云。

学数学却学得快,而且觉得有趣,一发不可收拾。三年多来,他已经把县里的小学内容学尽了,又自学了一点初中的内容,可惜他毕竟不是学神学霸,只是有一点天赋的普通人罢了,一直没人教自学的情况下,学得实在有点纠结。所以他又买了初中的几何、物理和化学看,都是勉强入门,但不妨碍他喜欢,只恨生在边郡,少名师点化。

就在这个时候,天子诏令,长安科考,儒墨法兵道,数理医化农,凡是发到县中的书学过了,都可以报名去考,考中可授官。

赵常大喜,当即禀明父母,要往长安去考试。

族弟赵丰不像他体弱,听说他要去考试,自告奋勇要护送他。

赵常奇道:“你不是要投军去么,陪我去长安,一来一回可就耽搁久了。”

赵丰却有盘算:“阿兄只关心文事,不注意武事,我可是听说长安如今有武学。除军中立功者可得推荐入学外,平民得官吏保举后也可以考评武艺或兵法入读。学了出来至少也是个校尉。弟现在投军不过一小卒,可阿兄若是得了官再为我保举,我说不定也能考进武学啊。”

赵常顿感压力山大,他兴奋是因为自学数算的人还是少,也就长安明确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而数算和那些被视为工匠之学的科目都列在其中后,人们才蜂拥而至,希望用换个赛道的方式一举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