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别人尊重他,捧着他敬着他,也没有能够让苏允觉得自由。
他每日参与枢密院的核心会议,与知枢密院事及其他同僚共商边防丶兵防丶军队调度等重大事务。
例如,审议边境驻军部署丶调发禁军支援前线,或制定对辽丶西夏的防御策略。
处理大量的文书,包括审核兵籍丶虎符的调拨记录,签署军令文书,确保军事行动符合朝廷决策。
他还在协调军政与民政,枢密院与三省(中书省丶门下省丶尚书省)分掌文武大权,苏允需与户部丶兵部等六部协同处理军需粮草丶兵器调配等事务。
例如,户部拨款用于边防建设时,需枢密副使确认需求并签署相关文件的。
苏允每日处理这些事情,有时候六部尚书都得求上门来,出去之后,连吕公着丶吕大防等人都得笑脸相迎,有时候高太后还得专门寻他谘询军国大事,毕竟在军事上,满朝文武,都公认苏允乃是知军第一人。
然而,苏允依然觉得浑身上下都被镣铐紧紧锁着,一点也动弹不了!
他看似大权在握,可在处理各种军事丶文书上面,都要依据着固有的程序与方式在处理,一旦出现与一般处理方式不同的情况,下级会立即提出意见,随后同级别的枢密副使会过来一起商议,商议不定的,便要寻枢密使进行裁定。
而经过这几个纠正之后,苏允想要做的事情已经是面目全非,变成了它原来的模样了。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而就算是这样的决策文书出了枢密院,去到了三省,与三省相公们斟酌之后,又会再次进行修改,最后才会被发布出去,而发布出去的东西,又是中规中矩的老一套的东西。
苏允感觉大宋朝的朝廷就像是一个十分严密的大型机器,无论是什麽材料扔进去,最后出来的产品都是一般模样,它总是能够内部进行纠正。
这样似乎没有什麽不好,至少能够保证产品的一致,但在苏允看来,这机器生产出来的都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东西,有点像是在2025年生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西一般。
不符合时代的东西,造得再好也没用啊!
苏允在枢密副使干了几个月时间,这几个月时间,在高太后丶宰执诸公看来,苏允在枢密副使的位置上干得十分出色!
苏允进退有据,与同僚相处极好,又将自己知军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与三省等合作协调上,更是深谙众意,比一般的老臣都要老成持国,实在是令人赞赏!
但他们不知道,苏允却是极为煎熬。
因为在苏允看来,宋朝的军队已经是彻底烂掉了,贪腐丶军纪涣散丶内部山头林立丶用人唯亲丶排除异己,有才能的军人根本得不到重用,而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而这些在枢密院中却是被视若平常,甚至将其视为惯例,但凡要对这些状况下手,总有人跳出来说某某时候开始便是这个惯例,祖宗法怎麽可以轻易改云云,然后其他的人便纷纷赞同,随后便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比如说现在放在苏允眼前的军粮贪腐案,原来是军需处的监督部门检查到西军某厢将年底发给士兵的粮饷全给贪了,然后士兵起兵反抗,随后被镇压了,但此事也被揭发了出来,于是军需处将此事报了上来。
关于此事的处理,在苏允看来很简单,既然是贪污军粮,案例处理便是,但是却是有好几个朝官找过来,说犯事的是某某开国将帅的孙子啊,毕竟是身份特殊,不能处理得太狠啊,罚铜几斤也就算了云云。
苏允自然是不肯,然后其他同僚枢密副使便过来劝说了,说其祖父对朝廷贡献极大啊,他家几代人为大宋战死了多少人啊,处理了他,大宋将门恐怕都要人心惶惶啊云云。
后面报到了枢密使那里去,然后便得到了指示,说直接罚铜十斤,杖二十,说是重罚云云。
然后这将官就这般没事了,而据说他镇压士兵,直接杀了数十人,那数十人还被当做犯兵处理了。
苏允在军中待过,他见识过军中的黑暗,但此次他担任枢密副使,算是来到了大宋朝军事最高的机构里面,发现下面暗无天日,而权力最高处,亦是乌云遮望眼啊!
而在已经如此糜烂的军事体系中,所有人视若无睹,都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事情令得苏允又是吃惊又是煎熬。
因为苏允心里很清楚,这样的军事体系,以后去对抗金兵的时候,就跟朽烂的屋子一般,只要金兵挥动铁锤敲击梁柱,那腐朽的梁柱一折,那麽整个大宋朝这栋华丽无比的大厦,便会瞬间坍塌!
而在华丽大厦下面辛苦劳作,供养这座华丽大厦的劳苦百姓,有很多人都会被埋在底下,为这大宋朝陪葬去!
而苏允这个先知且清醒的人,试图唤醒这些懵然无知人,但只是吆喝了几声,便被塞上了嘴巴,然后被绑在这车上,跟着大队一起奔向死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