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贤外助 (含18万营养液加更)……

贤外助 (含18万营养液加更)……

崔朝带着一套炒锅回了家。

久违地找回了对食物的热爱,开始自己下厨。

每次做出一道菜肴,炒菜独有的香气和热气,都会熨过他的心,这热腾腾的浓香像是远远飘到了他的儿时。

飘到了那个一口一口努力往下咽温吞吞饭菜的自己面前。

*

崔朝常会想起过去,但很少为此伤怀。

他一贯是个向前看的人,像他的父母一样,虽然他们陪伴他的时间短暂,但他们的乐观一直牢牢刻在崔朝脑海中——哪怕在病中,父母也从未颓丧过,一直努力服药,有精神能走动的时候,就带着他去看种在院中的花。

甚至他们还给崔朝留了许多许多信,让孩子在以后没有他们陪伴的日子里慢慢拆开。

崔朝在院中的竹椅上坐下来,欣赏夕阳。

院中搭着架子,种着高昌的葡萄种,是他从司农寺请回来的适应本地土壤的株苗。不过司农寺告知他,第一年种的时候,结出来的葡萄可能不会太好。

这会子是葡萄刚开始要冒串的时节,还看不出今年的葡萄会不会好。

崔朝只是坐在竹椅上,听着暮鼓声,看着夕阳落下,将绿色的葡萄叶染成一种毛茸茸的橙色。

崔朝忽然想起他出使西域时,沙漠中的夕阳。

壮丽的令人目眩神驰。

人间景致这样多,要兴致盎然的一一去欣赏才不辜负。

*

直到看过夕阳,崔朝才回到后一进的东厢房里去——那被他用来做了书房。

他问留在家中的小厮:“今日有什么名刺送过来吗?”

外祖送来的两个小子,崔朝发现很有意思。

一个力大如牛,特别喜欢干体力活,所有搬柴火搬炭的活都包圆了不说,还觉得崔郎君这里事太少,他闲不住,给崔朝把所有院子里的土翻了好几遍,前院要待客,种的就都是花卉,后院自家人住,种的全是瓜果蔬菜。

但这体力好的,偏生在读书认字上一窍不懂——崔朝原想教他们都读书识字的,结果这个就是学不进去,甚至求了胡婆婆让郎君别教他了。

另一个倒是瘦瘦小小的很机灵,学字比较快。

如今已经能大体看懂送来的名刺了。

“有不少,已经给郎君分过了!”阿余将分好的名刺搬进书房,然后特意指了指最上头的一份:“米行的吴掌柜连着送了三日的名刺了,估计是有急事要见郎君。”

崔朝有不少产业,其中有父母留下来给他的。也有些,是与太子殿下相关的——太子还是晋王的时候,就有不少私产让他代管。

虽说唐律规定,官员是不能经商的,但几乎所有官员都有自己的田庄铺子,只是寻人代为经营罢了。

就连朝廷署衙都是这样——比如各部的公厨,可不是每年吃多少钱,最后还能去民部报多少的账。

而是年关一开始,民部就把一年供给公厨的银钱发下去:比如三省这种宰辅部门,能得一千贯,六部与九寺这等部门就要次一等,只得五百贯。

够不够吃的,是各署衙自己的事儿。

这些钱,若是只放着坐吃山空,一年到头,也就勉强能吃饱,吃好是绝对不够的。

因而朝廷是允许各署衙自行找些会做生意的‘捉钱人’来,把这些本钱给他们,然后让商人去经营,最后多弄些钱来,丰富自家的公厨。

当然,如果哪个部门自己眼瘸看走了眼,找的商人破了产,那只好自认倒霉了,大家可能一年都没有公家饭吃,只好各自回去吃自己。

各王府也是如此。

原先做晋王时,李治就不曾出宫住在自己王府里,因此不太信任王府内属官推举上来的捉钱人。

那些属官今日推这个明日荐那个的——多半是哪个商人送了钱多,他们就推荐哪个。

李治很有钱,倒不是怕他们做生意给自己赔多少。

反而是怕挣得太多——那些商人万一打着晋王的名义,在外头狠命捞钱,甚至做些灰色生意,到时候牵连了他的名声,才是大事。

于是他索性把寻靠谱捉钱人的事都交给了崔朝。

还有些想当小金库,不想入王府账目的私产,就直接挂到崔朝名下去。

以至于崔朝现在手下的产业极多,囊括柜坊(类似后世钱庄,用于存放与借贷钱财)、金银行、马行、逆旅、饮子药家、酒肆、米行、布行、以及印刷铺和书肆——甚至因为铜钱流动量太大,还顺便开了一家钱贯铺,专门负责制作并对外售卖串钱的草绳。

基本实现了衣食住行,买卖借贷,乃至文化娱乐产业,全部能从自家的产业里完成。

就差生老病死也全都包圆了。

这么多类型的产业都在他手里握着,对他来说,当然有更看重的——比如米行。

米价是最实在的衡量百姓过日子的标准。

据说当今圣人刚继位的时候,除了面对边患,大唐境内更是“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真是许多百姓都在饿肚子。然而圣人登基后,不过三年,就治理的境内清平,粮食丰熟,米价甚至能降到‘米斗三四钱’![1]

崔朝在朝中,总听大臣们山呼圣人,用无数华美的辞藻诉说忠心。

但他倒觉得,米行里一些积年的老伙计,那些经过隋末战乱,饿殍遍地的老人家,每回说起圣人平定天下,让他们能吃饱饭时,那种发自内心视若神明的祷告圣人万年,才更真心。

事关米行,崔朝次日便从鸿胪寺出来,亲自去见了这位程掌柜。

他主要是怕米行出现了什么进货时不谨,混入大量陈米,甚至腐米的质量问题。

好在不是有什么坏事,程掌柜眉飞色舞跟他说了一件好事。

“有一家中等儿的米行,说是要转卖呢!说是东家不想做了——这年头出手米行的可不多,据说是这月就要出手的,我这才着急给郎君送了两三回名刺,请您拿主意。”

米行这种买卖,只要能立起来,经营数年,有了固定的客源,在盛世的一般是很平稳的,算是稳定生财的铺面。

因而出手米行的人不多,程掌柜遇到才会特别急切,就等着东家拍板。

崔朝也有些意外,便问道:“急着出手米行?那来历可都清白?”

“不清白如何敢来与郎君说呢?”程掌柜从袖中取出打听到的信息给崔朝看:“郎君请看。”

崔朝接过来,一看到个‘姜’字,就觉得心头一跳:不会这么巧吧。

果然,程掌柜喜滋滋说下去:“说来这米行,还跟宫里有关系呢,来历是清白的很。据在下打听着,是从前宫里的一位德仪女官被放出宫嫁人,置办下的一份产业,偏生后来夫妻俩都意外亡故了,又没有儿子——按咱们律法‘户绝财产,尽给在室女’,这米行就记在其女名下。”

“只是后来不知怎的,其独女也入宫为女官去了。到现在为止,这位年轻的少东家都没露过面,只是常有宫中的宦官会去那铺子中瞧一瞧,帮着拿递账本子。”

“想来那位女官是嫌麻烦,所以不愿意要这米行了?”反正程掌柜只关心这米行来历清白,而且卖的急,价格也很合适,他们兼并后绝对能赚。

于是眼巴巴望着自己的东家,等着他一个点头,他就去操办此事。

崔朝却只留下这张纸,摇头道:“押后再说,我要先问一问缘故。”

程掌柜先是一愣,见崔朝说的不容置疑,就忙道:“是,是,到底是涉及宫里呢,谨慎些总是好的,那我只等着郎君的吩咐。”

*

米行,正是媚娘建议姜沃出手的铺子。

媚娘与她道:“米行,虽说挣钱,但最怕出事。”

入口的买卖,最应谨慎。

大的米行,每日出入货量大质稳,且各种米面都有,当然相应的为了这份保障,价格会贵一些。同时,大的米行多走大宗买卖,供应大户人家,或是东西市其余的酒肆食肆,很少有陈米留下。

中小型米行,更多是面对小的商户和百姓日用。虽说米面品种不那么全,但价格也会稍微低一点点,而且有时会低价售卖陈米,穷苦人家很愿意买这种陈米。

但陈米是有风险的。

这会子人还不太清楚,米放久了不但会变陈不好吃,有可能还会有黄曲霉或者其它的微生物,有可能就不是陈米而是‘毒大米’了。

不过,虽然没有标准的质检手段,但人们倒也知道些,吃陈米是有风险的。所以大米行为了自身的名声(也为了怕人讹钱),都是从来不对外售卖陈米的。

“你既不能出宫,只托了宦官们出去帮着巡看一二,拿了账簿回来……时日久了,只怕人心易变。便是这个老掌柜是可靠的,谁能保证下一个掌柜也是可靠的?”

若是掌柜的为了挣钱,坏了良心,在正常米里掺了陈米甚至是腐米,一旦吃出了人命,就是大事!

姜沃深以为然:权力失去监管,总会出问题,这是人性。

就算掌柜的不会故意害人,但在完全没有监管端的情况下,只怕也会出现松懈和懒怠。只有极少数‘圣贤之人’,才能在没有外力监管的情况下,自律如一。

姜沃不觉得,自家这个半大不小的米行,能请到这种‘圣贤’心性的掌柜的。

所以还是出手的好,换成‘女医助学金’,姜沃会更安心也更开心。

*

从长安城策马至九成宫不过半日,比马车要快许多。

崔朝是次日午后就到了九成宫,验过鱼符,入内先去东宫拜见,然后去了太史局。

见崔朝过来,还是问起米行的事儿,姜沃很快反应过来:“难道是崔郎家有大的米行?正好生意做到你那里去了?”

见崔朝点头,姜沃笑道:“那更好了。”

跟可信之人交割生意,顿觉麻烦少了,于是将缘故都说与崔朝。

崔朝听了姜沃想出手米行的缘故,以及这份钱财的用处,却没有要买下米行的意思,而是道:“姜太史丞来做我的东家如何?”

姜沃:?

“我来替姜太史丞寻靠谱的掌柜打理铺子,平时也会时不时去铺面上查看账目与生意——你不必再操心这些琐事,我每月会送成账过来——太子殿下的许多私产也都交给我一并管着,也是如此。”

“毕竟你们都在宫里,出入不便,且也有许多要紧事忙。”

“钱的事情,都交给我就好了。”

“若有需要,只管从我这里取钱用。且太史丞不必只卡着自家账目上的钱用,我也颇有家资,若有所需,但凭取用。”

“听姜太史丞之意,对女医很重视。若是将来,太史丞想开单独的女医馆,完全不必再折本出掉米行或者其余铺面。你需要多少现钱,甚至需要什么地段的房舍、家具、药材等物都可以直接告诉我,这些,都是自家的产业,很快就能到位的。”还省了中间商赚差价。

姜沃:……

你这是颇有家资吗?我这才叫颇有家资好不好,你这叫一条龙产业链啊!

崔朝诚恳道:“在太子殿下还是晋王的时候,就说过,咱们都是自己人不是吗?太史丞不必与我客气了,您在宫里辅佐太子殿下,乃是正事。些许银钱小事,真的,交给我就可以了。”

美人诚恳的的眼神,配上这样的面容,给姜沃晃得下意识点了点头。

见她点头,崔朝就笑了。

而崔朝忽然展颜,让姜沃有点理解了千金博美人一笑的昏君。

不过,这回拿出千金来的是美人自己——

崔朝拿出了一份数额颇大的“借贷契”,上面写着崔朝欠姜沃万贯。

万贯,已经超过了姜沃这几个铺面的市场价。

“这是?”

姜沃倒是知道,大唐已经颇流行这种‘借贷契’,是受到律法保护的。而且‘借贷契’上还会有担保人的姓名,若是欠债人还不上,担保人就得负责还债。

崔朝笑道:“我是想请姜太史丞将铺面都过户给我。这样我更好安排人,也省了我发现有掌柜伙计不老实,还不能即刻就处置了,耽搁要事。”

“但怎么好空口无凭,就让太史丞将父母留下的产业直接过给我。因此我先立一张借贷契,写下欠款与太史丞。保人就是太子殿下。”

“这契约只是个担保,请太史丞放心将铺面过给我。”

“实则还是我代太史丞管着,所得利钱依旧是太史丞的。”

姜沃见他来之前都写好了借贷契,甚至连太子这个保人都请完了,便知他不是客气话,而是真的想为自己分担这一块事务。

正好她也懒得管这些——她的心思全放在太史局,剩下的时间学习她的权利指南还忙不过来呢。

“既如此,外头的事,就拜托崔郎了。”

崔朝笑意明朗:“就请太史丞有空的时候,写过户的文契与我就是了。”

说着还特别贴心给了姜沃一份模版。

姜沃直接开写,边写边不由问:“鸿胪寺不忙吗?崔郎如何能管得了这么多产业?”

她是真的好奇,便是崔朝有父母产业里留下,他家这一脉用了多年的可靠人,但他管着这么多铺子,既然要管的仔细,光查账就是很大的工作量啊,他难道每天熬夜看账目啊?

崔朝莞尔:“我在鸿胪寺,每日也会看账。”

姜沃:??摸鱼啊!

你们鸿胪寺怎么回事啊!

再问,才知道不是鸿胪寺的缘故,而是崔朝官职的缘故:鸿胪寺正卿直接掌管‘典客’‘司仪’两个署,其管事者为鸿胪寺丞。

如今崔朝便是典客署的丞。

与姜沃的官职一般,人人都可称崔朝一声典客丞,但他名声在外,还是唤他崔郎的人多。

而典客署的公务,就是负责接待送迎外邦首领,同时为他们预备宴享。

除了年节下,外邦首领入长安的其实不多。就算有,他也只负责带领下属的典客、宾仆迎接一下,然后设宴即可。

有人说,做中层领导是最舒服的,真正的大事,上头有大领导做主,而具体细致的工作,又有下面的员工分着做了。

崔朝的工作,就相当于那种办公室里,负责出席镇场面的领导,平时摸鱼的时间大把大把的。

姜沃懂了:她在太史局拼命背书、学卦象、数算,不停地卷工作。

而崔朝在鸿胪寺的工作:负责定什么时候设宴,以及出席宴会展示美貌,然后平日美美摸鱼。

姜沃:慕了,调我去鸿胪寺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