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双双谋反 (含15万营养液加更)……

双双谋反 (含15万营养液加更)……

当然严承财知道的也不多,媚娘甚至怀疑,他絮叨的好多话,怕不是自己瞎猜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胡乱掰给自己听。

不过,有件事是跑不了的。

太子肯定是有谋反之举。

而这谋反,又是完完全全没有成功——只看这宫中一切虽然压抑肃穆但井井有条就可知,显然一切尽在皇帝掌控之中。

*

媚娘翻过一页书。

被关在北漪园的时间门,她基本都在看书。

看的最多的是《汉书·高后纪》。

其实看了很多遍,她都能背下来了——高皇后吕氏,佐高祖定天下……[1]

汉代出身微末,最终成为皇后、太后的女子不止一个,后宫干政的女子也不少。但媚娘还是最喜欢吕后——无他,别的皇后、太后也没能跟帝王一样待遇,混上个单独的本纪。

媚娘熟练跳过几段诸如‘惠帝继位,吕后为太后’‘惠帝崩,取后宫美人之子立为少帝’‘封吕家诸人列侯’等几段,边端起茶杯来啜了一口,边看起吕后废少帝的一段。

少帝得知自己并非皇后亲生子,朝政又被太后把持着,不由口出怨言,心生二意。

太后直接将少帝关押到永巷中,很快下诏废帝。

那封诏书,媚娘自然也记得烂熟,也跳过不看。

她今日想看的就是群臣不得不奉太后诏那段——

群臣皆曰:“皇太后为天下计,所以安宗庙、社稷甚深。顿首奉诏。”[1]

每次看到这段,媚娘只觉得像是夏日饮冰一样,激起一阵冰爽却畅快地战栗。

这大概是空前,或许也是绝后的,女子所能掌握的最高权力了吧。

能够废立帝王,群臣尽皆俯首!

从前,媚娘只是很喜欢看这段,就像也很喜欢曾经跟姜沃讨论过的‘张仪复仇记’一样。

但此时再看,媚娘又有了不同的体悟。

史书寥寥数笔,只是记载皇太后下诏,群臣俯首如被风吹过的蒲草。

但今年的两位皇子接连谋反事件,这十二日宫中的风声鹤唳,带给了媚娘不同的感悟。

大话人人能说,甚至只要舍得一身剐,人人都能把自己当成皇帝来下诏——比如那远在齐州的齐王李祐,就敢下诏给自己手下封宰相,可不过是个大笑话。

如果说齐王是一句笑话,那么太子就像是一句警世恒言:连国之储君的太子,要行谋反事,也会立刻被皇帝无声无息地镇压。

这十二日宫中的兵戈严整,就给媚娘上了绝佳的一课:夺权这种事,是要掌控力的。

皇帝对军权的掌控,对皇城内外的掌控,都注定了结果。为什么他的政变能成,为什么其余人的政变连水花都没有激起。

就像吕后废少帝,这史书不过寥寥几笔。

然而那时的漫长岁月中,不知那位吕皇太后,又花了多少精力去掌控群臣,掌控朝政。

从前,媚娘在史册里看到了吕后废立的大权,看到了权力施行的过程和后果。

但这一回,她真正的看到了刀锋。

看到了,要保证权力能施行下去的至为重要的根基。

*

媚娘读到“皇太后崩于未央宫”时,院中传来了声音。

是严承财站在院中朗声道:“这月的衣料,尚服局已送来了,请才人们按例取了去。”

可见外头诸事基本平定,晚了几日的衣料都已经按数送来了。

几处屋门陆续打开。

有三四个才人,带着小宫女来院中长案上挑选衣料。每人两匹的例,虽说花色都大同小异,但早来挑,总能挑到自己更中意的。

媚娘在屋里慢悠悠收拾书——她是习惯了最晚出去的。她一向懒得在这些吃穿小事上与人发生口角。

当然,如果有人故意想夺占了她的份例,也是不可能的,媚娘不跟她们斗闲气计较小事,可不会由着人欺负。

她边收拾书,边听外面几个才人闲话。

“没想到这月虽送晚了,花色竟还不错。”

“咱们也快能出去了吧。”

“唉,果然咱们的份例里是没有棉布的,听说尚服局已经有十来个巧手的宫人能织出一种细滑的棉布来了——听说用来做贴身的衣裳最舒坦。”

媚娘是这时候走出去的。

然而见了媚娘走过来,几个原本都在挑衣料的才人,忽然脸色大变,然后退开两步,有一个还特意堆笑道:“武,武才人来了,你先选,我们再选就行。”

比起之前的态度来,可谓是大变。

媚娘只做不见。

她知道这些人在怕她。

*

北漪园的才人之所以怕媚娘,起因还是在殿中省来搜查屋子那一日。

其实搜北漪园,殿中省是最手下留情的,到底不是普通宫女,这些才人也都各有依仗。

于是速速搜完后,首领宦官就站在院中进行最后的例行询问:“这些时日,北漪园中有无宫人行迹鬼祟,常私下外出?若有,各位才人一定不可替之隐瞒!”

旁人都摇头,唯有王才人忽然站出来道:“宫人倒是都本分,只是武才人,她常不住在北漪园中,就是公公说的那话了,常私下外出行迹鬼祟!”

媚娘回头,眼睛盯着了王才人。

以往王才人屡屡言语刻薄她都可以不当回事。

但这次,殿中省是在彻查太子谋反事!王才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甭管是蠢的不知这话的严重性,还是坏的故意想看她被抓去严刑拷打,还是两者兼有,都彻底碰到了媚娘的底线。

果然,那殿中省的宦官本来都要走了,此时立刻驻足:“武才人是哪个?!你可有话要分辨?”

这也就是两个才人,要是寻常宫女,早不容人自辩,立时将举发人和被告人一起拿下带走了。

王才人被媚娘寒光凌然的一眼看的居然有些害怕,甚至退了一步,但还是努力壮着胆子道:“你瞪我作甚,你明明就是隔三差五就不在这北漪园住嘛!虽说你每回都称往宫正司去,但我们又不能跟着你,谁知道你到底去了哪儿?”

殿中省宦官皱眉:“怎么又扯上宫正司?”

媚娘站出来,冷静解释道,自己不在北漪园的时间门,都在宫正司,不止一人可为人证。

旁边严承财是得过陶枳嘱咐的,又拿了媚娘多年好处,连忙也上前堆笑帮着作证,又拍胸脯道:“武才人不在北漪园的日子,我这里都是册子记录的。想来宫正司也有。”

除了九成宫那段时日,媚娘每回去宫正司过夜前,都会在北漪园这里留下记录。

有时候严承财还觉得她太小心较真了。

这会子却发现,真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啊。

那首领宦官一边叫严承财拿册子,尤其是近一年的,一边点了身边一个小宦官:“去隔壁尚服局请两位宫正司的女官过来对证——她们正在查尚服局宫女才是。”

见到来人恰好是刘司正和于宁,媚娘就更放心了。

果然刘司正三言两语就给媚娘作了证,还道:“什么?王才人你说武才人夜里也不跟我住,我怎么能作保?好吧,那不如去前头太史局请姜太史丞回来再细证?”

那宦官闻言忙摆手:“不必,很不必惊扰姜太史丞了。刘司正的话自然就是铁证。入夜宫门落锁,人既然在宫正司,难道还能飞了不成?”

说着就摆手,准备带人离开北漪园。

然而这回换武才人请他留步了。

领头宦官只好停步:……这还没完了。

只听武才人开口了,她声音冷静,口齿清晰道:“贞观十四年六月,王才人第一回得往阴妃处拜见。”

“十四年腊月,王才人得阴妃赏赐两匹绢。”

她一条条数下去。

“十五年九月,王才人与我炫耀,阴妃单独留了她赶围棋,并赏赐了齐州特有的鲁墨两方。”

“年前,王才人再次与我道,阴妃单单赠与她嵌猫眼石镯一对,亦是齐王送与母亲之物——哦,好像就是王才人现在手上带着的这一对。”

满院寂静。

人皆骇然。

这些细碎的事情,有些连王才人自己都不记得了。她只是呆呆看着媚娘一件件说出来。

殿中省领头的宦官听完,面色凝重一摆手,几个人围过来:“王才人得跟咱们走一趟了。”

王才人这才反应过来大哭道:“你们凭什么带我走?就算是阴妃娘娘私下赏赐于我,又怎的?!”

殿中省的宦官都觉得这人太蠢了,懒得多说:太子谋反虽然要紧,但齐王谋反也不可能一笔勾销了哇。哪怕阴妃自己不病倒在宫,现在她的宫门也是铁锁锁住严密把守。

有嫌疑的人肯定要带走细问。

不过三日,严承财就悄悄来跟媚娘说了王才人的下场:事关掖庭才人,又查过只是与阴妃来往过密,不干太子与齐王事,圣人哪里有空理会,只让韦贵妃自行处置。

且说王才人最开始是投靠韦贵妃的,韦贵妃还真举荐过她,结果见这才人竟然是因为跟阴妃来往过密被抓的,心中很不高兴,干脆利落就给王才人发落到西掖庭去了——去吧,跟那些没入宫中为奴的罪臣之家女眷一般干粗活去吧。

严承财跟武才人说完这个消息,就见武才人并不吃惊。

也是,武才人只说王才人与阴妃交往过密事,半点不涉旁人,想来开口时就都想过了。

真是……真人不露相啊。

严承财再次心中感慨:可惜武才人没摊上好时候进宫,那要是早十来年跟了圣人,这样的品貌和聪慧,说不定今日就是贵妃杨妃这般位份了。

*

经此一事,北漪园剩下几位才人,都对媚娘惧怕起来。

她们原本觉得媚娘是一只羊,很是离群隐忍的那种。除非惹急了她(比如抢她的份例),她才会亮出锋利的角来顶一顶人。

但这次事儿之后,她们忽然发现,不对,这不是羊啊,这绝对是一只在草丛里潜伏着,找准时机一口把猎物脖子咬断的虎豹啊!

剩下的小才人们再见了媚娘,立刻后退:怕了怕了,大佬先挑。

媚娘还与她们客气了两句,见她们缩成一团坚决不敢越过她,媚娘自己其实还有点纳闷:当日她状告王才人也是有理有据,又不是什么持刀行凶现场,这些人怎么怕成这样?

却不知,她当时揭露王才人之果决镇定、口齿清晰,以及面对王才人怨恨痛骂那种毫不在乎,除去王才人如拂去衣上灰尘的态度,才让她们害怕。

她们下意识觉得,在那种场合能从容做出这种事的武才人,以及一直看似隐忍离群,实则将所有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关键时刻有理有据一一道来,直接把人钉死的做派,实在太可怕了。

何况她们早忘了这些年有没有什么言辞不当,以及具体的把柄落在武才人手里了。

所以还是惹不起就好好敬着:您先请,我们特别愿意用您挑剩下的!

*

不光北漪园的才人,其余旁观者亦有心惊肉跳的。

“说来,武才人此番行事,与以往大不相同,让我有些害怕。”说这话是于宁,她当日从北漪园亲眼看了此事就颇吃惊,过了好几日,思来想去还是叫上刘司正一起,跟姜沃说了这事。

“为何?”姜沃从书中抬起头,好奇问于宁:“又不是武姐姐害人,不过是有人害她,她才反击,说的也都是实情——殿中省和咱们宫正司不是都审过了?半点没有冤枉过王才人。”

于宁想了想:“可是原本武才人,都是很容让谦和的性情,怎么忽然这么……”

哦,这位是把媚娘当成老好人大善人了。

姜沃正色道:“于典正,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我倒觉得武姐姐所做没有任何问题——换了我,也会如此做!”

于宁不禁有些尴尬。

姜沃刚开始做典正的时候,于宁正是带她的前辈,所以哪怕后来姜沃去了太史局,已经做到了官位比她高的太史丞,但对她一直格外尊敬些,与待刘司正等长辈差不多。

于宁没想到,姜沃今日会这样正色驳回她。

见气氛有些凝重,刘司正便居中道:“于宁,武才人一贯容让谦和,是咱们都问心无愧一贯对她和气的缘故。那王才人却不同——要命的时候,故意说出要命的话,就是其心可诛!”

于宁连忙顺着这个台阶下来,跟刘司正一起走了,出门才红着脸道:“司正,我并不是要……只是觉得武才人似乎变了。”

刘司正摆手叹气:“阿宁,另一位司正年纪大了,眼睛不太好,这两年写文书越来越吃力,她本人也有意去九成宫做个清闲管事养老。故而我一直看好你接替司正位。”

她曾与陶宫正提过此事,然而陶宫正却道于宁还欠磨练。

刘司正今日也觉出来了:“阿宁,在看人上,你的确还差些。”

“你觉得武才人谦恭柔善,大约是因为她总是不计较的帮咱们写公文,且你我觉得算不上好处的事儿,她都记得,会一丝不错的跟公厨送饭菜钱,给咱们送上亲手做的针线——但你如何不明白,记恩的人当然记仇!”

“她原就是这样的性子。你今日这些话,好在未当面说给她,否则要冷人心的。”

刘司正就很明白,这种人的心,不能冷,不能伤,否则再难回转。

于宁低头认错:“是我想差了。”

刘司正也不由扶额头疼:她原以为于宁叫她来说武才人化险为夷事,是想要宽慰小沃呢,谁成想竟然说出方才的话来。

早知道怎么会放她来得罪人哟!

*

送走刘司正和于典正后,姜沃将手里的一册《史记》随手翻着,看到一页停了下来。

那是《史记》里关于伍子胥复仇的故事。

伍子胥出身楚国,其父为太子之师。

楚王昏庸无道,废太子后,还要诛杀所有太子近臣,伍子胥全家因此而灭。

伍子胥为复仇,逃往吴国,辅佐吴国公子坐上吴王之位,然后随吴王一起攻打故国楚国。哪怕此时害得他家破人亡的楚王已死,伍子胥也没有罢休,做出挖坟笞尸之事。

正因此举,历来关于伍子胥争议颇大,有人赞他‘智勇深沉,恩怨分明’有人骂他‘勇而无礼,为人刚暴’。

那时候,媚娘跟她在灯下一起看书,姜沃将‘伍子胥’之事与她看,媚娘便道:“我与司马公之意相同——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如此深仇如何能不报?”

姜沃不由想起前世看《警世恒言》,里头有这样一句话:“有冤报冤,有仇报仇……让我者生,挡我者死。”[2]

这就是媚娘,她何曾变过?

*

“武才人。”严承财在外头轻轻叩门。

媚娘打开门,就见严承财拿了册子请她签个名字:“尚服局送来的料子,才人可都拆了看了?没有短缺或者夹杂织坏的料子吧?”

都确认无误后,名册要再交回尚服局去,证明这些才人们已经验过了本月衣料无误。

媚娘写字的时候,严承财却又迅速递上一个小小的信封。

她不动声色收下,关上门一看,见封口处印着一个熟悉的‘月’印。

媚娘便取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日’印,印过确定是姜沃送来的信无疑,这才连忙拆开——这会子特意送信来,不会有什么要紧事吧。

媚娘看清信内容的时候,不由笑了。

与其说是一封信,不如说是一幅画。

画上一只猞猁,居然动作神态像人一样,一手拎了小鞭子,一手举了块牌子。线条很简单,却很生动。

媚娘一见便知:王才人之事,她已经知道了啊。

所以才送来这样一封哄她高兴的信。

小猞猁举的牌子上是三个字:“诸事安?”

媚娘推开窗。

天放晴了。

春日的风穿过窗子,拂过她的衣袂,也似乎吹走了这些时日北漪园沉闷的气闷。

她落笔。

“诸事安,勿念。”

*

李勣回到长安时,正赶上太子之案的终审。

他奉命至大理寺,见到了就在一月前,还与他一并‘图形凌烟阁’的侯君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